秒懂幫

位置:首頁 > 科普小知識 > 

火鍋的由來和歷史

最早的火鍋可以追溯到大約一萬年前,那時候用的鍋是體積非常大而且笨重的陶製大鼎,人們在鼎下生火,然後把以肉類為主的食物一起丟進鼎中,煮熟後食用,當時叫做“羹”,這就是火鍋的雛形。

到了西周時期人們學會了鍊銅、鍊鐵,且各種陶器也改良成了較為小型的器皿,於是火鍋就越做越小,適合攜帶,方便一般人使用了。銅製的鍋子和陶製的砂鍋到如今也是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鼎則演變為權利的象徵。

到了三國時期就有了鴛鴦鍋的雛形,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一個分成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到了南北朝,銅製火鍋成為了最普遍的器皿,演變至唐朝後火鍋又稱為“暖鍋”。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至明清時期火鍋才開始興盛起來,乾隆皇帝曾辦過530桌宮廷火鍋,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到1550個。

火鍋的由來和歷史

根據各地風俗不同,火鍋也有了不同的類型,主要以老北京火鍋和重慶火鍋為代表:老北京火鍋以使用紫銅鍋,清水涮羊肉為主要特色,蘸料主要是芝麻醬;重慶火鍋使用麻辣紅油為底料,蘸料主要是香油。

火鍋的起源和歷史是什麼?

火鍋的起源: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民間,歷史悠久。

歷史:

火鍋起源於重慶江邊的船伕,時間是上個世紀,當時主要是燙牛下水,因為這些東西便宜。火鍋麻辣能刺激人胃口,多吃幾碗乾飯。(放上縴夫拉船的照片)當時的火鍋做法很粗放,沒有那麼多講究。主要突出麻辣味,是不放香料的。

古董羹,傳説戰國時期就有火鍋,當時用陶罐,到宋代火鍋已經比較普遍,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到了元代火鍋傳進蒙古,開始了牛羊肉的水煮。清代時火鍋不但流行而且成了宮廷菜。

傳説成吉思汗由於經常在外打仗,為了讓士兵強壯有體力,於是發明了用白水煮羊肉片的吃法,後來戰爭結束了,但是這種吃法被流傳下來,經過改良後,白水增加了各種香料變成濃湯,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火鍋。

注意事項: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衞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裏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受破壞,並失去鮮味。

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燙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粘膜。

火鍋起源於什麼朝代?

它起源於南北朝。

火鍋(Hot Pot),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

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簡介:

火鍋一般而言,是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

火鍋現吃現燙,辣鹹鮮,油而不膩,暴汗淋漓,酣暢之極,解鬱除濕,適於山川之氣候,今發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火鍋的起源?

火鍋的由來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戰國時期即有火鍋,史人以陶罐為鍋。另一種説是火鍋始於漢代,“鬥”就是指火鍋。西漢海昏侯墓文物中出土了火鍋實物。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他談到在遊五夷山、訪師道時,在雪地裏得一兔子,無廚師烹製。“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它類似現在的“涮兔肉火鍋”。

直到明清,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其盛況可謂是當時中國火鍋之最。清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到1550個,規模堪稱登峯造極,令人驚歎。

吃火鍋注意事項

涮肉時間不能太短:肉類中包含大量細菌和寄生蟲卵,而涮肉時間太短就不能將這些有害物質殺死。一般情況下,較薄的肉片只需要燙1分鐘左右,待肉的顏色由鮮紅變為灰白即可食用。一些較厚的肉片,要儘量多涮一些時間,保證其熟透後再食用。

端上餐桌的生鮮食品中,往往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殘留。如果一涮即吃,有害微生物入侵人體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沒有熟透的食物一定不要吃。

標籤:由來 火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