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幫

位置:首頁 > 歷史文化 > 

武當山多高

武當山多高的答案是:武當山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13米,最高天柱頂的峯海拔是1613米。

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東接襄陽市,西靠十堰市 ,南望神農架,北臨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嶽”、“治世玄嶽”,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地位聞名於世 。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丰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 。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佔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1994年12月,武當山古建築羣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被整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武當山和長城、麗江、周莊等景區一起入選 “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2010至2013年,武當山分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入選最美 “國家地質公園”。

位置境域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東接歷史名城湖北省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區,南依世界自然遺產神農架,北臨南水北調源頭丹江口水庫。

地理座標為:東經110°56′15″—111°15′23″,北緯32°22′30″—32°35′06″ ,古稱“方圓八百里”,總面積312平方千米。

武當山處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南北過渡屬性,從丹江水庫沿巖至天柱峯頂,氣候的垂直層帶明顯,兼有豐富多彩的局部小氣候,大體可分三層氣候區。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氣温7.7—10.0℃之間,無霜期163—194天;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一帶,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濕度10.0—12.0℃,無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當山集鎮一帶,年平均氣温12.8—16.0℃,無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景區温和氣温的成因,是因武當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嶺東延伏牛山作屏障,東有起伏的崗巒,減緩了南襄隘道沿漢江西貫的冷空氣,中有漢水調節,故水域附近冬暖夏涼.

武當山有七十二峯、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峯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峯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武當山多高

太和宮

位於天柱峯南側,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處於孤峯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巖,結構精巧,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峯,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後嘉封武當山為“大嶽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嶽太和宮”。

金殿

位於天柱峯前小蓮峯上。元代大地十一年(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禁城

建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延天柱峯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巖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淨樂宮

位居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年)的武當山淨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淨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淨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玄嶽門

是“治世玄嶽”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治世玄嶽”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户,又名玄嶽門。

玉虛宮

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羣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

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千米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

又名復真觀。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羣中的一個較大單元。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峯前,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6萬平方米。

南巖

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巖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巖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峯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1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樑、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巖,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

瓊台觀

位於天柱峯東南麓約10千米,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隱仙巖

位於竹關之上,五龍宮之北,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的一座大型巖洞,長約15米、深約1.5米。洞體巖石由綠泥鈉長片巖和絹雲石英鈉長片巖及淺粒巖等組成。巖石經強烈擠壓,形成複雜的褶皺圖案,總體形成一處寬緩背形構造。這些形態複雜的圖案,均是距今2.10億年左右期間,受剪切應力作用留下的產物,洞穴是巖石沿比較脆弱的片狀巖石風化崩落形成。

大明峯

坐落在丹江口市官山鎮騾馬溝村,又稱武柱峯、柱頭巖,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親淨樂國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王母宮(即真武大帝母親)。距武當天柱峯14千米,是武當72峯之一,海拔為1132米。此坐像兩峯如筍形同座椅,之間端坐着一尊高約80米、寬40米的天然石像,酷似武當山金頂的真武大帝像。

標籤:武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