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幫

位置:首頁 > 教育 > 

既來之,則安之是什麼意思?

教育2.6W

意思是: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下必來。

既來之,則安之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既來之,則安之

成語發音: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成語解釋: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下必來。

成語出處:先秦 孟軻《論語 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成語繁體:既來之,則安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複句式;作狀語;表示既然來了就要安心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則,不能讀作“zhé”。

近義詞: 隨遇而安 

成語例句:但既來之,則安之,姑且住下再説。(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0二回)

既來之,則安之是什麼意思?

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下心來。

出處:

先秦 孟軻《論語 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原文摘抄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譯文:孔子説:“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説(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待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既來之,則安之的本意是什麼?

”既來之則安之“的意思是既然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今意為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下心來。這句話最早是選自《論語·季氏》。原文出自《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

原文為:“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想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首先看看這句話裏面的幾個詞的意思。既:已經。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原指已經把人招撫來了,就要讓來的人安心。

還有一個是“子欲避之,反促遇之,既來之,則安之。",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你越是逃避,它就越會出現,不如順其自然,既然發生了,就坦然面對。其實“既來之則安之"的本意是既然他們來了,就好好的安頓他們吧,後來被誤理解為既然來了就安心面對。這是一句很有意藴豐富的話,它藴藏着古人的智慧。我們要好好學習借鑑!!!

正如現在的人們,遇到事情不要逃避,坦然面對,事情很快就解決了,該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呢。比如我小時候媽媽不在把碗摔破了,不敢告訴媽媽,偷偷藏了起來,一個很小的問題變成我失蹤的大問題。其實正面告訴媽媽根本沒有什麼事,她也知道我一個小孩子沒有讓自己受傷就已經很不錯了。既來之則安之,往往是我們把問題放大了,其實沒有什麼。

啟示:生活中不要逃避問題,往往只是小問題,沒有什麼大事,我們安下心來坦然面對,事情會很快解決的。加油!!!

標籤:既來之 則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