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帮

位置:首页 > 学前教育 > 

重庆科研人员占比提高到55% 45岁以下教师占比提高到73%

9月3日,市教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高校专任教师队伍规模、结构不断优化。截止2019年底,我市高校科研人员占比提高到55%,45岁以下教师占比提高到73%。

重庆科研人员占比提高到55% 45岁以下教师占比提高到73%

从数量上看,2019年,我市高校专任教师数量比2015年增长24%,达到50007名。其中,科研人员占比提高到55%。从结构上看,专任教师博士比约25%,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高校达到39%;45岁以下教师占比提高到73%。

从质量上看,5年来,在渝高校新入选“两院”院士3名,在渝高校新入选“六大类”国家级人才214人次,比“十二五”期间翻一番,高层次人才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在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方面,5年来,重庆市高校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30名,年均引进市外、海外人才规模保持在500名以上,在站博士后全市占比74%,省部级后备人才培育规模达到2000名。

市教委、市财政局通过优化支出结构,每年投入1亿元实施人才计划,设立博士后队伍建设、人才引育绩效等专项,市级财政教育经费每年投入约5亿元,市、校人才直接投入保持在8亿元规模。

在产教融合方面,我市建立起完善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3.7%,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57%。此外,我市实施的周转编制制度、优化绩效工资政策等一些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在这些举措保障下,我市高校人才创新创造作用更加突出。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高校获批国家各类基金项目、社科项目超过4000项。基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如西南大学蚕桑研究保持世界领跑地位;陆军军医大学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主刊发表原创性论著居全国医药类高校首位;重庆医科大学成功研发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海扶刀”;重庆师范大学牵头组建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校建成一批转化平台,新签订技术转化合同3122项,合同金额突破10亿元,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横向项目2.3万项,项目经费46亿元。




重庆大学城第一中高中怎么样?

以2017重庆大学城—中大学联考喜报,重庆大学联考重本率30%,二本率76%,总上线100%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师资简介:学校现有教师181人,目前高级教师占比30%,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25%,市区级骨干教师占比20%,各类“先进”“优秀”教师占比超过教职工总数的50%,参加区级及以上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占比85%;发表论文区级以上获奖教师占比80%。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设施日臻完备,教学质量突飞猛进,教育特色逐渐彰显。学校将举全力,力争到2020年发展成为重庆市市级特色示范高中。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管理制度:学校以“尊崇生命、尊崇个性、尊崇精一、尊崇自然”为核心价值,践行“大一之道,精一执中”的校训,坚持“尊一学,通文理,善体艺,有专攻”的培养目标,遵循“体艺兼崇、文理并重”的人才培养路径。学校领导班子开始结构提质的攻坚战,从保安全、调结构、创空间和提品质四方面着手,因材施教,提升考能,促进各类人才均衡发展。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在哪里

一、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在哪里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地址在重庆市永川区昌州大道西段28号,该校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职学院。

二、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介绍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职学院,始建于1993年,前身是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学院秉承“育技能英才,建千秋功业”的办学宗旨和“育人育德,尚知尚能”的办学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3+1”育人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受社会欢迎的“一专多能”型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学院坐落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市永川区,毗邻4A级旅游风景区茶山竹海,风光秀丽,交通方便。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校园占地800余亩,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综合运动场、实训大楼、各类实验室、标准学生公寓、教工宿舍、食堂、超市等完备的教学生活设施,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逾亿元。

学院设有智能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已构建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汽车服务、经济管理、土木建筑、文化艺术六大专业集群32个专业,建有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19个校内实训中心。

学院深入推进人才发展建设工程,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比超过46%,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超过60%,“双师型”教师占比近45%,还建有由行业企业高管、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库,是重庆市民办高职院校中自有师资数量最多、结构最优的院校之一。

学院坚持内涵发展,致力于打造高水平高职院校。是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民办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是首批重庆市众创空间和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重庆市首届青年志愿服务先进组织。学院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等权威机构评为最具竞争力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2017年,学院入围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建设单位。2018年,学院获批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院坚持创新发展,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已建成重庆市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和重庆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职业教育集团2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和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科普基地、重庆市工业机器人应用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科创智能装备研究院、重庆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4个市级技术创新和应用服务平台,重庆乐铠机器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学院高新生产实训基地2个校级平台。学院以“2+4+2”平台为核心,以二级院系建设的7大应用型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中心为基础,以校企共建的20个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支撑,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已与近30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致力于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及优质职教资源,打造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平台。2017年,学院与加拿大圣力嘉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发挥双方办学优势,在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直辖市重庆是一块蕴藏着巨大希望的土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学院正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永川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大投入、内涵发展,按照*对重庆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加快推进重庆教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转公师资3年不变?!重庆七龙珠各分校的师资到底哪家强?

2021年升学问题依然是一道单选题,家长选择学校,要么走 三对口划片 ,要么走 民办摇号 录取。

近期“民转公”新政呼之欲出,师资去向如何,一则“公参民文件”或许可以让我们一窥动向——

2023年8月31日前原举办学校派出教师和管理人员保持不变。

2023年8月31日后派出人员可选择在转设学校或有序返回举办学校。规范举办民办学校的,区县和学校不得增派事业编制在编教师和管理人员;

已派出的,2023年8月31日前返回举办学校或者辞去公职后留在民办学校。

这意味着在三年内,七龙珠的师资依然是稳定有保障的,给了我们广大家长一剂强心针。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学校。

学校有着一支名师荟萃、结构合理、获奖众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有正高级教师22人,特级教师19人,高级教师279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43人,外籍教师13人,有267位教师员工分别获得全国、省市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

渝北的老师是由一中的老师和外聘的老师担任的。从历年渝北的会考来看,渝北的师资还是非常值得信赖的。而且一中的教师占到大多数的。

师资相对稳定,皇冠三年内一般不换老师,皇冠各班老师配的都不错。

重庆一中本部管理,师资由重庆一中部分老师加教委招聘的部分组成。

2015年7月划给重庆一中管理,师资也由重庆一中统一负责。重庆一中指派了多名教师与领导到名校联中任职,一中杨祖望校长成为新任校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11人;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2人;有正高级教师20人,特级教师18人。近年来,八中教师在教学科研中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4项,另有5个市级高中课程创新基地,1个重庆市教学专家工作室,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区级名师工作室。

八中的教师团队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教师的平均年龄大约在30岁。一般都是由优秀的资历丰富的老师带领比较年轻的团队。

渝北校区的师资和小龙坎校区的老师统一调配,而且学校是提前储备老师。

八中校长曾表示:“八中对此准备得很早,我们目前已经在对老师进行培训,所有老师都将轮训一番,将来投入到八中新校区的老师,和现在本部的水平将是一样的。我们的老师能确保八中这所名校的文脉延续。”

据分享,树人八中跟宏帆的师资力量是共享。

渝北八中和数据谷八中老师之间互通有无,数据谷八中老师主要源于八中输送,或者经过八会考核,统一培训师资。

教职工586人,其中专职教师494人。专职教师中中高级职称325人,占专职教师比例近65.8%;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91人,占专职教师比例为99.4%。35岁及以下人数为331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7%。

融侨师资主要来源于南开本部,有部分外招老师,会进行系统的培训。在本次“民转公”后,融侨南开师资不变。

南开中学拟输出管理团队和师资到该校。2021年转公后,师资和管理团队,目前有消息称会保持不变。首批执教教师中,正高级教师占比9.5%,高级教师33.4%,市级骨干教师19%,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14.3%。

南渝中学为民办学校,引进南开中学的文化、课程、管理和部分师资,独立办学。学校传承南开中学教学理念,一线教师队伍以中学研究员和各级骨干教师为核心,青年教师在他们的带领下迅速成长。教师在全国、全市各级、各类优质课、论文大赛中获奖。学校重视对外交流,定期选派优秀教师赴美、英、德、澳等国交流、进修。

目前,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特级教师15人,研究员(正教授级)15人,重庆市名师、学科名师11人,高级教师270余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9人,重庆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德育)工作者3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0人,重庆市骨干教师56人;博士4人,硕士130余人。

鲁能巴蜀中学与重庆巴蜀中学一脉相承。鲁能巴蜀中学教育教学坚持与重庆巴蜀中学同步管理,统一教研,统一课程,统一进度,统一测试,统一目标。

其中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学校教师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特级教师、研究员级中学高级教师8人,中学高级教师120人,重庆市骨干教师20多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重庆市优秀教师(班主任、德育工作者)15人。

鲁能已确定“民转公”,鲁巴转公后,教师待遇不变,编制内老师遵循教师的个人意愿可以继续干到退休,也可以选择回到渝中。编制外老师在“逢进必考”原则下,优先解决编制问题。

学校师资来源为三部分:

1、来自巴蜀中学一线的骨干教师;

2、面向全国选调的在职优秀教师,这些名师必须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获得过省市级赛课一等奖,而且要经过专家团的严格筛选和系统培训方可上岗;

3、从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招聘而来的研究生和免费师范生,通过一年的培养,考察合格后方上岗教学。

北新巴蜀人才引进旨在完善学校1:1:1的师资结构(巴蜀中学派遣教师、优质成熟师资、应往届大学生比例为1:1:1)。

①核心团队源自巴蜀

②骨干教师来自全国

③青年教师出自名校

④艺术师资招自全球

⑤小语种教师皆出名门

师资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1、优秀应届老师。

清一色的名校研究生,还不乏博士、海归。优秀人才需均在巴蜀本部和鲁能巴蜀任教几年成熟后才能去巴蜀科学城任教哦;

2、引进成熟师资。

面向全国顶尖名校招聘成熟骨干教师,要求教学业绩突出,年富力强;

3、巴蜀本部和鲁能巴蜀优秀师资前往。

据说大部分是理创班、清北班的老师。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共有在职教师208名,其中,研究员级教师8名,特级教师5名,西南大学硕士生导师及兼职教授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7名,重庆市骨干教师22人,重庆市教育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理事8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重庆市课程改革学科指导教师4名以及中国数学、化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4名。

现有研究员级教师8名,特级教师5名,西南大学硕士生导师及兼职教授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首批国家骨干教师7名,重庆市骨干教师 22人,重庆市教育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理事8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

任教的老师都是由校本部提前储备,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来自校本部的骨干教师;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地通过人才引进而来的学科名师;一部分是来自各大985、211名校的硕博毕业生。

水土校区的师资和管理同本部一致,师资力量雄厚。

金州由西附本部直接管理,师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从西南大学附中各校调派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到金州分校进行管理工作。

2.原西附重大校区教师调往金州分校。

3.面向社会招聘少数优秀教师。

银翔校区与西大附中实行理念、师资、教育、教学、管理五个一体化,保持教学、进度、考试、备课四个同步。硕士研究生学历占48%以上,中、高级教师占40%以上。

学校现有教职工725人,其中,博士、硕士学历26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2人,特级教师10人,正高级教师8人,中高级职称约占71.8%,全国优秀教师10人,重庆市优秀教师9人,重庆市骨干教师59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1人,重庆市专家人才库专家及后备人才4人,重庆名师3人,常年聘有外籍教师15~20名。

截至2015年9月28日,学校有400多名专职教师,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重庆市名师2人,重庆市首批学科带头人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学研究员、特级教师12人,高级教师134人,市级骨干教师42人。

现有教职工400余人,教师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市首批学科带头人1人,中国小学科名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20人,中学研究员、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68人。

由育才中学委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到校授课,其教学管理、教材体系、教学科研、课程设置、学科考试等,全部与本部保持同步和一致。

重庆市龙水湖育才中学师资雄厚,管理团队与任课教师均为来自育才中学本部的优秀骨干教师,其中硕士学位5人,学历达标率100%。

由重庆育才中学委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到校授课,组建强有力团队进行管理。教学管理、教材体系、教学科研、课程设置、学科考试等,国中部与重庆育才成功学校大公馆校区保持同步,高中部同重庆育才中学本部保持同步。

师资力量对一个学校来讲很重要,它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教学目的能否达到,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作为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师资力量也是作为参考的标准之一。因为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才能够产出丰硕教学成果。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52年,源自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土建专业,199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专业,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和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重庆大学后,经过对相关专业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专业。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作为新中国后首批建筑类专业院校中的主导专业,一直秉承“求真务实”的优良教育传统,已为国家培养毕业生逾两万名。在1995年至2013年间连续4次以“优秀”成绩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专业教育评估;2008年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高等教育特色专业;2013年评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办学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在国内具有名列前茅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截至2014年,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岩土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连续多年在多种评测中列于A+或A++级,排名位列国内同类高校前茅。

二、专业方向齐全,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明显优势。土木工程专业现设有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道桥工程和安装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基本覆盖了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各相关领域。学院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原则,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质量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是国内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以引进和培养等多种方式构建的人才队伍为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现有在职专任教师160余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31~45岁的教师占比67.7%,从年龄构成上显示出强劲的可持续性;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83人具有博士学位,5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7人,占教师总数的53.0%;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合理,毕业于国外和国内其他高校的77名,占总数的40.9%,拥有这样一支年龄、学缘结构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为主的师资队伍,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

四、不断探索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科研成果丰富。截至2014年,土木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现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门,重庆市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重庆市共享精品课程2门;2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

截至2014年,土木工程学院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21项,到账科研经费1.1亿元,在系列国家/地方的标准、规范及规程编制、修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按大类学科招生,招生规模约330人/年。入学前两年进行基础课程学习,自三年级开始,学生根据自愿选择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研究、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等。

【特色课程】新生研讨课、土木工程概论 重庆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成立于1952年,原为重庆建筑大学基础部测量教研室,主要负责承担全校建筑、城规、工民建、给排水、暖通、工程管理、建筑材料等专业的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并通过多年积累,建造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过硬实践技能的测绘学科队伍。于1992年通过挂靠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系土木水利工程施工专业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硕士点,招收测绘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并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于1994年,本学科开始招收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在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高等建筑专科学校三校合并后,经院系调整,测绘学科并入到新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并成立了测绘工程系,学科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随后,测绘工程系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于2001年获得“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二级硕士学科授予点,2004年获得“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科授予点,通过依托土木工程学科和强有力的人才引进策略,不断加强测绘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测绘学科实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工程特色的测绘相关培养计划,已培养出了10名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主要针对测绘行业及其相关部门对高层次测绘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研究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及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技术课题的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空间信息采集、处理、表达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城市和工程建设、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等方面的测绘工作者,并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工作以及有关的科研、设计、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测绘学概论、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GPS原理及其应用、遥感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地图学、工程测量学。

【特色课程】新生研讨课,现代测量技术应用 重庆大学自建校至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调整,地质专业一直是我校实力较强的优势专业之一,其后,基础地质与工程地质长期作为土木建筑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等优势学科的重要支撑基础学科;期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大学)先后开办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工程地质专业;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新重庆大学后,地质工程重新即获准硕士点,并于2006年又成为重庆市唯一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即是基于此,在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大学)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重新恢复招生的专业,其历史传承较为悠久。 截至2014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与岩土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学科背景与办学实力较强;自恢复招生以来,积极开展专业建设,2011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硕士一级学科和基本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同时被评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重庆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历史传承悠久,依托相关学科实力较强。主要依托学科平台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山区岩土工程与现代结构工程学科、国家“985”工程山地城镇建设新与技术创新平台、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以及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平台,使得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小专业精英培养模式。截至2014年,该专业每年招收30名左右本科生,以“卓越工程师”作为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地质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突出创新实践能力与具备各类工程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已毕业学生来看,“复合型”培养能满足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出口(推免或考研攻读硕士学位及工程单位就业)需求。

三、师资力量雄厚。截至2014年,专业教师队伍22人,均是教育部山区岩土工程创新科研团队的研究骨干,也是“岩土工程系列课程重庆市级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其中20人为博士学位获得者,教授7人、副教授14人,12人具有国外访问学者或进修经历,14人具有执业工程师资格,能长期将学科前沿与科研、工程实践成果引入教学,能较好地适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四、教学改革成果与教学资源建设优势凸显。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先后承担重庆市级和校级各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项目17项;主要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中,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门,重庆市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专业课程编写出版有“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等10余部;建设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验室,以及与生产单位联合等建设实践教学基地13个;已经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和校级各类奖励22项。 本专业每年招收30名左右本科学生,致力于小专业精英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及地质学等基础理论及较系统的工程地质、勘察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具备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工程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的创新性、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地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各种建设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与检测、管理、评价、教育与研究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地质工程基础理论、相关各类工程基础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地质工程、土木工程

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测量、建筑制图与识图、矿物岩石学、普通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工程结构基础、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工程物探、工程钻探、基础工程、边坡支护结构设计、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计划、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监测与检测技术。

【特色课程】新生研讨课、专业概论、构造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 工程地质学

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过去几年得到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

1.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通讯、超强超短激光、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涌现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2.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综合工程化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3.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一批新药创制成功,传统中医药得到新的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专利局受理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21万件,居世界第4位。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1 14:46 5.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五年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平均增速高达27.0%,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322亿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8亿美元,是2002年的3.5倍,优化了贸易结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4.3万亿和3.6万亿;聚集了全国一半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开发投入占全国的1/3;区内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2600;区内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8520.5亿元,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25891.8亿元,工业总产值21873.2亿元,工业增加值5021.6亿元,出口创汇967亿美元。

7.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近5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较快增长,其中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1009.7亿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200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达150万人/年;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300万人,成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国家。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1 14:46 9.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大学、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2006年,中国企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达到2134.5亿元,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的71.1%,企业开发的重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民营科技企业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发展为2006年的15万家。高等院校现有研究开发人员22.7万人,取得了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家蚕基因组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6个国家签订了102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签订了1000多项部门间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积极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中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国际对地观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人类肝脏蛋白质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等等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中国科学家、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进一步拓展,人员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便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迄今为止,中国已参加了大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有206位科学家在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