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帮

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纪念屈原;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

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相传东汉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曹娥寻找多日后,仍未找到其父,于是在五月五日的那一天,14岁的曹娥投江寻父,几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走出江。

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于是便将每年的五月五日作为节日纪念曹娥。“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七年级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说法:1、纪念屈原;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3、纪念孝女曹娥。1、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

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3、纪念孝女曹娥:相传东汉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曹娥寻找多日后,仍未找到其父,于是在五月五日的那一天,14岁的曹娥投江寻父,几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走出江。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于是便将每年的五月五日作为节日纪念曹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但“屈原说”最受认同。

节日名称端午节“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七年级为端一,八年级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按照天干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中午又是“阳辰”,所以端午在农村又被称为端阳。端午节演变到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对龙图腾的崇拜,仲夏端午这天,苍龙七宿,正好到正南中天,处于大吉之位。

节日文化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

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历史渊源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丰厚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传播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现存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节日饮食 粽籺:古称“角黍”,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粽子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节日意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节日传说古百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他们生活在靠水的地方。

古百越人在端午这天祭祀自己的龙祖宗。后来由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大部分古百越人和汉人融合。所以端午也就成了汉人的传统节日。

端午的传承至今,已经渐渐失去了祭祖仪式传承,并在时代的发展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现在关于端午意义在不同的来源神话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纪念名人1、端午来源传说——纪念屈原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楚国的士大夫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主张联齐抗秦,但是他的政治主张遭到了当时的贵族子弟子兰等人强烈反对,于是子兰联合诸大臣上书荐表弹劾屈原,屈原因此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南一带。

他在流放过程中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比如我们国小课本里面学的《离骚》、《天问》、《九哥》等。他的诗篇里面保留了许多楚地的文化和习俗,也保留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对神话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时屈原的诗作音律考究,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学价值也是非常的高。可这个出色的文学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且不受他国家的政治体系的接受,但是最终却为他的国家而亡。

公元前278年,秦国战神白起带军攻破楚国国都。这年的五月初五日,家国沦丧,深感绝望和屈辱的屈原在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民听说屈原投江而死之后,都感十分哀伤,渔民纷纷都架着小舟到处去打捞屈大夫的遗体。

打捞的时候楚国人民又担心江里的鱼虾以及蛟龙伤害屈原的遗体,于是准备好饭团,鸡蛋等食物到汨罗江边,他们将饭团和鸡蛋投到江里,祈求鱼虾吃饱后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遗体。鱼虾虽然喂饱了,可水里的蛟龙还是让人担忧,可是再大的困难都挡不住智慧的人民,这时候一位老中医拿来一罐雄黄酒倒入江中,据说这样就可以把江龙和水兽药晕。做好这一切后楚国的人民仍旧不放心,他们怕蛟龙抢食鱼虾的食物,于是将饭团外面包上了连树叶,并在外面缠上彩色的丝带,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吃的粽子。也就形成了今天端午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2、端午来源传说——纪念伍子胥还有一个说法是,端午节其实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存在的,这个传说主要流传在江浙一带。伍子胥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与屈原不同的是屈原是国破家亡之后殉国而死,而伍子胥是因为父兄被楚王所杀后,连夜奔向吴国,为报父兄之仇,他助吴王伐楚,经过5次激烈的战役之后,他攻入了楚都郢城。伍子胥也是一个十分凶狠的人,他攻入楚国的时候,杀死他父兄的楚平王已经死了,并且已入葬多时,可是他为报父兄之仇,掘墓鞭尸,某种程度上他算得上掘墓鼻祖了吧!可能由于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行为太损阴德,他最后这结局也不是太好。

吴王阖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皇位,当时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大败越国。伍子胥认为应该一鼓作气直接攻入越国国都,消灭越国,可吴王夫差听信大臣谗言,。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

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的意义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标签:由来 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