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幫

位置:首頁 > 教育 > 

何以為家觀後感

教育2.78W

電影海報上這個微笑的男孩,通過媒體、電視節目,求助律師,在法庭上言之鑿鑿,鐵了心要把親生父母送進監獄。

何以為家觀後感

他的狀詞只有一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沒有人罵他不孝,沒有人罵他無情,觀眾看完哭了,哭過之後又反思,反思之後全都支援男孩的起訴。在這部電影裡,我們看見了一個孩子艱難的一生。電影講述了一個你可能無法想象的真實故事,《何以為家》講了這位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贊恩的故事。

何以為家給了我們這些思考:

1.僅僅是給孩子生命這件事情,並不偉大。

2.生存不易,你也能給孩子最大的愛。

3.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讓悲劇從這裡終止。贊恩沒有變成父母那樣的人,這就是悲劇的終止。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5篇

《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年僅12歲的小男孩恩贊一家,因敘利亞戰爭而逃亡到黎巴嫩後悽慘的生活境況。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何以為家》的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何以為家》觀後感(一)

有一位作家這樣說過,他從不看最近五年內出版的書。他的道理簡單又科學:一本書如果經歷了五年的時光洗禮,還能佔據在頭排書架的位置上,或者說還能被讀者提及,這就不會是一本爛書。按照他的方法,我也如此這般地去尋找電影。電影實在太多了,看慣了五顏六色、光怪陸離的畫面,聽多了喧鬧鼎沸、亂作一團的人聲,如果電影開場前二十分鐘還沒有激烈的打鬥、瘋狂的賽車和驚險的狙擊、跌宕的劇情,就很難再堅持看下去。以這樣的標準,《何以為家》恐怕是要落選了。

不敢去網上看其他的影評,擔心別人的思考會影響自己的感受。小主人公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好好的撫養他。父母也振振有詞:都是貧窮的原因。我非常理解扎因父母的處境,因貧窮所帶來的難堪與無助,這種排山倒海的力量,是傾盆而下的冰水,是一種摧毀式的打擊。

現在,穩定的國度、昌盛的社會免除了我們在物質上的後顧之憂。父母,這是一種無需技能、無需認證、無需資格便能上崗的職業。況且,無論你的表現優秀與否,沒有人會輕易讓你下崗。作為父母而言,孩子可以有很多,可以收養領養,可以挑三棟四,甚至可以失而復得。可以要,也可以不要可以管,也可以不管可以把他放在福利院的草叢邊,也可以把他緊緊貼在心窩上。對孩子來說,別無他路地選擇了我們,充滿信任地接納著我們,用他們的一生作為賭注,付出的代價是多麼的昂貴且又不可逆轉、不可輪迴啊。孩子把父母作為世界的一切,以父母的言行視為人間最規範、最崇高的模版。

好友彭海濤說,孩子來到我們身邊,是來教育我們的,是我們的老師。

《何以為家》觀後感(二)

帶著同情與傷感看完《何以為家》這部催人淚下的影片,在深切同情因戰亂而流亡失所的災民們苦難生活的同時,也對仁愛和平的生活有了更深摯的熱愛。

《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年僅12歲的小男孩恩贊一家,因敘利亞戰爭而逃亡到黎巴嫩後悽慘的生活境況。因為沒有身份證明,父母只能做一些雜工維持生計,孩子們也要在街頭叫賣賺些小錢。因生活困窘,一家七八口人擠住在小小的出租屋裡。即使這樣,出租屋的租金依然是個難題,父母無奈,只好把恩讚的妹妹——一個年僅11歲的小女孩賣給別人。

恩贊知道後試圖帶著妹妹逃離這個家,後來沒有成功,並遭到父母的呵斥,打罵,最後妹妹被賣給了別人做妻子。恩贊為此離家出走,到處尋找,希望有人僱傭他,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絕後遇到了同為難民身份的單親母親泰格雷斯,善良的泰格雷斯收留了恩贊,白天自己去工作,把兩歲的兒子交給恩贊照料。

因泰格雷斯是非法入境,需要一張假身份證件,但是黑市上的假身份證她買不起,只好到處湊錢,在湊錢過程中被警方拘留並關進了監獄,恩贊帶著這個年僅兩歲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維持生計,度過了一段極端艱苦的日子,最後實在沒辦法就把這個孩子賣掉了。恩贊回到了原來的家,希望找到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出國逃離這個暗無天日,過著像蟑螂老鼠一樣卑賤的生活!

才知道原來自己一家人都沒有身份證明,同時得知妹妹因懷孕意外出血過量未能及時搶救而死。他憤怒地拿著一把刀衝出家門,把買妹妹的男子捅了一刀,結果被關進了監獄。他控訴了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生了他,卻沒有盡養育的責任,他們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得不到解決!並藉此向所有難民呼籲,吶喊“希望你們不要再生孩子了!”

嘈雜破舊擁擠的居住環境,以恩贊一家為代表的街頭巷尾四處流浪蓬頭垢面飢餓的眼神,以及沒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維持生計地位卑微的難民。戰爭!罪惡的戰爭讓無數無辜的平民流離失所!讓無數個家庭陷入水深火熱!

仁愛,和平,穩定,發展,繁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聯合宣言: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回到兩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也曾說過:“21世紀拯救人類的,只有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

要和平不要戰爭!《何以為家》只是戰後難民苦難生活的縮影,為了讓更多的家庭不再重演歷史的悲劇,我們呼籲和平!只有仁愛,才能化解人類的矛盾紛爭,只有仁愛,才能讓社會穩定發展,只有仁愛,才能讓民族繁榮昌盛!

《何以為家》觀後感(三)

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觸就是真實。這世界就是真實的,多彩的幻影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

《何以為家》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12歲左右的男孩扎因艱苦而悲慘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會的最底層,父母因貧窮無力教養孩子,卻又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他們讓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幹活幫忙補貼家用。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太多平靜快樂的時光,總是對在生死邊緣奮力的掙扎。

原本我已經做好了在影片結束之後迎接一個哭得稀里嘩啦的自己的準備。可事實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我並沒有留下眼淚,只是感覺心裡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純的內心不斷叩問這個殘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尋找世事為何如此的答案。當他遍體鱗傷地坐在牢裡,才知道沒有人能給他迴音。從一個12歲的男孩眼裡,我感受到了絕望。

可他原本是一個那麼善良,勇敢又有擔當的孩子。他擔心妹妹被賣給別人當老婆,為妹妹洗去沾滿血的褲衩,偷拿家裡的錢,準備帶著妹妹逃離,雖然並沒有成功。即使他在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的無比艱難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堅持帶著小猶納斯,像俠客一樣行走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他們苦中作樂,利用光學原理,將別人家的電視應到鏡子上,模擬配音,樂在其中。我喜歡扎因用自制小拖車帶著猶納斯的背影,那麼堅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難。可是除了苦難,除了貧窮扎因心中還有著對妹妹猶納斯的愛和責任,讓我思緒萬千。

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就不會有像扎因一樣的流離失所的人們,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所以,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溫暖,都能和我一樣快樂成長。

《何以為家》觀後感(四)

你是人間的天使,你來這世上,要和心愛的人一起看看太陽。

我曾經以為所有的孩子都像我們一樣,不管家境富裕與否,我們都是帶著滿滿的期待被帶到這個世界,我們都會被父母的愛始終包圍,可這樣根深蒂固了十幾年的想法卻在這樣一部影片面前被擊碎了,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你認為美好的東西毀滅了給你看,又或者,只是將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種無助和無能為力也許才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從來沒有因為某個影視劇或影片而難過很久,因為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來的大多是誇張的不現實的橋段,但這部《何以為家》之所以可以讓全世界的人為之動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這故事裡大多數的情節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們永遠無法想象在看不到的地方,有著什麼樣的黑暗和苦難。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樣,我們無條件的相信著父母給我們的愛,那是一種每個人都從未有過懷疑的,如同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們難以想象的是,這個世上真的有人會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顧自己孩子的命運。我沒有權利評價別人的做法,因為我無法體會他們的苦難,但聽到小小的贊恩說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我想每一個人都會被這句話所觸動吧,他是有多絕望才會覺得還不如從未來過這人世間,這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被迫承擔了太多他本不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苦難,說到底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是個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運帶給他的,確是我們永遠無法品嚐的苦澀,如果有一天,父母都無法依靠,無法相信的時候,那該是多麼的無助和荒蕪啊。

我曾以為父母愛子是本能,可現在我終於相信,在面對生活,社會的無盡黑暗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選擇自己,就像影片裡對於自己女兒的死亡在短暫的悲痛之後又恢復了麻木的母親,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護自己的孩子,她是無能為力,就是這種深深的無力感使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彷彿被鈍器來回撕扯。孩子,唯願你堅強,唯願你相信苦難終會過去,唯願你從絕望中醒來,不再哭泣。

其實悲劇永遠都不只是一群人的苦難,而是一個社會,一種制度的悲哀,所幸總會有人帶著光明照亮每一寸的黑暗。孩子是降臨人間的天使,人世一趟,願他們都能被溫柔以待,平安喜樂。

《何以為家》觀後感(五)

一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就很想去看了,感覺帶孩子去看不太適合,裡面有一些負面的鏡頭,看了之後確實是這樣的。比如剛開頭的鏡頭,一些小孩在抽菸就不好了,小孩子極具模仿力,還是等長大看吧。

以前看《神祕巨星》時哭的稀里嘩啦,而這部片子感到特別心酸,看後自己更大的體會是要珍惜現在。

主人公贊恩是生活在黎巴嫩底層社會的一位小男孩,故事主要圍繞起訴他的父母展開的。

對比一下我們周圍的孩子,幸福指數馬上飆升。

電影中有兩位母親,贊恩的母親,她不停的生孩子,到底有幾個孩子,具體孩子的生日都不知道,沒有邊界感,給自己貧窮的生活找理由,各種抱怨,充滿了對社會的不滿。

另外是拉希爾(另一位小男孩特雷達的母親),她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在夾縫中用盡全力去愛護她的孩子,也看到了母親的潛力無限,那種充滿母愛的笑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沒有逃避做母親的職責。

從小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太多的閃光點和無奈。

1、帥氣,那種憂鬱的眼神真的令人愛憐,他和《暮色之城》男主人公很像。最後拍身份證照的笑容也令人難忘。終於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明了!

2、聰明而富有智慧,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小小年紀就擔負起養家餬口的任務。他抱不動拉希爾的孩子-特雷達,就弄了一個滑板車把特雷達放在上面拉著他去找他的媽媽。別人問他和特雷達的關係時,他說是兄弟關係,說他媽媽生弟弟的時候喝了很多咖啡才導致弟弟很黑。

3、正直,當拉希爾讓贊恩幫帶她孩子時,因為她們開始不是很熟悉,拉希爾還是有一點擔心的,別人說贊恩會不會把她的孩子賣了,事實證明贊恩還是很正直的一個孩子,到最後為了去瑞典把小孩子賣了,也是很無奈的舉動吧。

4、有愛心,贊恩為了姐姐可以不顧一切,他看到姐姐來了例假,知道這會給姐姐帶來很大不利,幫她姐姐洗內褲,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姐姐當衛生巾,告訴姐姐可能帶來的一切危險,可以預知的事都無鉅細地告訴姐姐,這位姐姐有這麼好的弟弟,太令人感動了,相比之下那可惡的父母,令人歎為觀止。

5、尊嚴感,雖然窮,但依舊充滿希望,不妄自菲薄,活的坦坦蕩蕩,在法庭上質問他的父母,那種勇氣令人佩服。當特雷達的媽媽被捕不能回家時,他也質疑世界上還有和他媽媽一樣的母親?當拉希爾問他有幾個兄弟姐妹時,他說很多,竟然數不過來了,更有諷刺性的是,他妹妹被害死了後,他媽媽又懷孕了,這下把他最後那根底線給擊穿了,導致了他把父母送上了法庭。

當看到雜貨鋪老闆對他妹妹那種邪惡的眼神時就提醒他提高警惕,那人給他妹妹的東西,他接到後在回去的路上直接扔進了垃圾桶,不貪圖小利,保持自己的尊嚴。

6、對美好生活充滿了希望,當有人告訴他可以去瑞典過美好的生活時,他全力以赴,為了證件也是豁出去了。

這部影片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去控訴沒有責任和擔當的父母,面對孩子,作為父母更應該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自己都無能為力,又怎麼能去保護孩子呢?拉希爾也是一樣,她確實很愛她的孩子,當她因為非法身份被逮捕後,她更無力去照顧她的孩子了!

只有自己變得強大才能為孩子撐起他前行的傘,才能為他護航!

導演拉巴基說,“這是在隧道盡頭給你的一點點勝利的光芒,正是這點光芒,讓你可以繼續前行。”

一方面讓我們懂得感恩,另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多樣化和真實世界的樣子。

《何以為家》觀後感

   今晚不用溜娃,難得的空閒,選擇到電影院陶冶一下粗鄙的情操,觀看了評分高達9.4分得《何以為家》,電影散場後,我還呆坐了好幾分鐘,還沒完全從電影中走出來。

      該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叫贊恩的12歲小男孩,起訴自己的父母,不該把他生下來,在沒有能力撫養和教育狀況下,就不應該不停的生育。贊恩用她瘦弱的肩膀,承擔了太多的生活艱辛,即便如此,他依然用他微薄的力量保護著他妹妹,在他未成年的妹妹被父母賣給商販為妻時,他憤怒的離家出走,此時的他遇到了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他們三人相互扶持,勉強度日,可命運並沒有就此眷顧這個可憐的孩子,沒有合法身份法人媽媽被收押了,贊恩只能帶著不足兩歲的沒有血緣關係的弟弟繼續生活,沒有吃的、穿的、睡的,甚至連水都沒有,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帶著弟弟賺錢,夢想著有一天能一起出國,過上幸福的生活,生活的殘酷,讓她不得不把弟弟賣給人販子,因為他已經沒有能力解決弟弟的溫飽……當他回到家裡,發現妹妹已經死了,憤怒的他拿起刺刀刺向他妹妹的丈夫,他因此進了監獄。

      被控訴的父母述說著自己的不易,述說著生活的不公,還不清的債務,無力撫養的孩子,螻蟻般的生活,他們也改變不了,因為他們父母的父母也是這樣生活,這是他們不幸生活的傳承,他們酗酒、抽菸、犯罪……生活進入無盡的惡性迴圈。沒有合法身份的媽媽,為了照顧同樣沒有合法身份的兒子,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可即便如此,她還是努力的呵護著他的兒子,努力的工作,小心而努力的維持著生活,可就算如此努力,生活也沒有給她選擇的機會,因為非法移民她被抓起來了,而她那不足兩歲的兒子只能連同贊恩一起被遺棄在出租屋裡,聽天由命。這兩對父母,人生態度雖然不同,可一樣是底層的螻蟻,沒有選擇生活的權利,只能被動的接受著生活的安排,祈禱著幸福的來臨。是什麼讓她們沒有選擇的權利,戰爭、制度、社會矛盾、愚昧……此時我特想感謝我的父母,在饑荒的年代裡,沒有拋棄我們兄妹7個,也特別想感謝改革開放,給我了幸福生活的開始,祖國的和平、強大,給了我們直起腰桿做人,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在主人公贊恩悲慘的人生裡,他始終保持著一顆溫暖的心,他在用他微薄的力量對抗著不幸的人生。給妹妹洗帶血的內褲,用他微薄的力量保護著她的妹妹;給弟弟開啟窗戶,帶著弟弟看用鏡子折射的動畫片,並配音;在自顧不暇時依然沒有拋棄弟弟,帶著弟弟外出賺錢,期盼著有一天能帶著弟弟一起出國過上幸福的生活;最後因為無法解決溫飽及住宿,無奈只能把弟弟賣個人販,祈求弟弟能有吃的……故事的結局為了安撫觀眾情緒,給了兩個彩蛋,一個是解決了贊恩的身份問題,一個是有人資助他們一家,他已經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求學生活。生活不是電影,不是所有的故事結局都是圓滿的,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又有多少個贊恩,又有多少個不為人知的不幸故事,生活是很苦,也很不公,在泥塘裡摔倒了還可能會繼續摔倒,但不能因為會摔打,就永遠的躺在爛泥裡,接受著所有的不幸,不做任何的掙扎和努力,堅強的人,應該是想辦法站起來,走出去,而不是責怪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也是這樣的,這是上帝給我狗屎一樣的人生,我只能接受。贊恩的可貴之處在於,生活雖然很不幸,可他在用她單薄的肩膀對抗著不幸的生活,努力不一定能改變,可不努力,就永遠不會改變。

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后,你都有什麼感觸?

看完電影《何以為家》之後,相信大家都是感觸良多,而我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感觸,1、父母的責任心至關重要;2、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追求的;3、生在強大、穩定、幸福的國家真的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1、父母的責任心至關重要

首先,在《何以為家》中最讓人生氣的,其實就是那對沒有責任心的父母,他們不停地生孩子,然後讓年紀那麼小的孩子去工作賺錢,女兒要是能生育了,就會被他們賣給別人當媳婦,在這樣的父母眼裡,孩子就是可以交易的物品。因此,我認為父母的責任心真的太重要了,父母給了孩子生命的同時,也有養育孩子、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不可以逃避的。

2、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追求的

其次,《何以為家》中的孩子們之所以這麼可憐,都是因為他們生活的國家不太平,不僅時常出現戰爭,而且法律也非常不健全,孩子的基本生存根本得不到保障。如果一個國家連人的生存權利都可以被剝奪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將會是多麼黑暗和可悲啊,所以看了這部電影以後,也讓我們明白了世界和平和社會安定的重要性。

3、生在強大、穩定、幸福的國家真的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最後,其實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覺得很多情節都無法想象,因為作為生活在強大、穩定、幸福的中國的公民,我無法想象世界上竟然還會有這麼黑暗的事情,同時我也認識到了當一箇中國人是多麼幸運和幸福的事情,而我們能夠如此幸福地生活,也都是因為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強大、富饒和安定。

“何以為家”觀後感——何處是家?

當我們所有人,從子宮裡出來後,窮盡一生都在尋找“家”的終極意義?

或許是出生的那剎那,第一次經歷了斷舍離,造成了我們第一次不“不安全”。所以空間上,我們需要一個家,心靈上也需要一個家。

最近看了一部影片《何以為家》,講述經歷敘利亞戰爭逃到法國黎巴嫩底層人民,他們在這個國家沒有身份,他們家裡有很多孩子,一樣沒有身份,一個連身份都沒有的人,又怎麼談家呢?

五一小長假,也回了一趟家。家裡也有發生一些事,都是父親承擔著,回去之後母親才告訴我,作為,沒起到在家裡應有的作用,覺得無比的愧疚。

短假的結束前的最後一天,我要出遠門了,小侄女要去上課,老媽要去外婆家採摘茶葉。難得是這次,她們出發的都比我早,早上7點,家鄉的早晨還帶著一些涼意,披了一件衣服,就下樓到門口給她們攔車,巧合的是,一來一往,不同方向的兩輛車卻在門口同時停下,媽媽和小侄女,一老一少,為了各自的目標奔向下一個地方。

哦,那個瞬間,我突然明白了, 對於一些普通如我一般的人,家的另外一層含義——團隊。家是一個團隊,有些不同任務的成員 ,有人在為這個家付出而老去,有的人為了這個家而讀書成長,也有人為了這個家而一次又一次的遠行。但我們心中都住著一個地方,叫家!

前幾天,朋友圈,一個平時如“小強”一般堅強的同事,發了一個父親離開的資訊。原生家庭就破碎的她,在這個年齡段就失去了父親,可以看得出這種打擊之大。 她說,父母在時,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了,人生只剩歸途。那天涯何處是歸途呢?畢淑敏老師說父母是幫我們擋在死神面前的一堵牆。那父母不在時,我們的歸途?

那個朋友圈的底下對於歸途:

有人給了一些擁抱,這種隔著螢幕的擁抱,不僅沒有溫度,也沒有力量,但除了這種表達,又該如何表達呢?

有些人說,找個男友,組成一個新的家,開始一個充滿希望的歸途……

也有人說,回來吧,回到公司,這裡還是你的家……

我說,你在我們心中一直都很堅強,既然無法避免無常,那就把自己變得更加堅強吧,在心裡安一個家。

其實,所有人的安慰都是蒼白無力的,感同身受,感同都很少做得到,又如何談身受呢?我們一生,能尋找到靈魂伴侶的概率有多少呢?找到以後能共同走下去的又有多少呢?

終其一生,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孤單的,而家,公司,國家,甚至地球,也只是我們一生的一個站點。或許,我們能做的,先讓自己的心安下來,努力尋找一個契合的伴侶,如何找不到世俗意義的伴侶,那就一起在心靈上成長,無論哪個站,都用心陪伴,認真努力的過著,其實就是對來一遭遇見一些人最大的尊重。

標籤:觀後感 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