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幫

位置:首頁 > 生活小常識 > 

上國小一年級的最小年齡是多少歲

上國小一年級的最小年齡是多少歲的答案是:6週歲

上國小一年級的最小年齡是多少歲

上學是人們為受教育者所定製的一種學習知識的過程,一般有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而現代教育則為學齡前的兒童開設了幼兒園。國小到國中為九年義務教育,政府有義務承擔各地兒童上學,而高中、大學,以致幼兒園,則是自行學習。

國小(Primary school),是人們接受初等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九年義務教育範圍之內。

隨着社會發展,在其前又開設了幼兒園。一般3—6歲為幼兒園適齡兒童,6-12歲為國小適齡兒童,現階段國小階段教育的年限為6年(少數地方仍是5年)。國小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即從國小升級到初級中學(簡稱:小升中)。

2021年,全國共有國小15.43萬所。國小招生1782.58萬人,在校生1.08億人。共有國小專任教師660.08萬人。

國小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

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

教授學童識字的“國小”,古代也叫“蒙學”,包括教育階段及教育場所兩種含義。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蒙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採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在學的學生也叫“蒙生”。

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佈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國小堂”劃分為初等國小堂和高等國小堂。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國小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衞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國小),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置一所中心國小,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着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國小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併,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國小,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國小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國小,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國小。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升國中不再實行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