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幫

位置:首頁 > 歷史文化 >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

老天並不仁慈,只把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貢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有人理解是:老天並不仁慈,只把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貢品;然而聯繫上下文,這種理解有失偏頗。另一種理解則是認為老子想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通俗點説: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順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説,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地順其自然,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此處“百姓”應指貴族與平民)天地不言仁,滋養萬物,不求萬物的回報;聖人不言仁,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天地滋養着萬物,不會説自己多麼仁厚,不求萬物用草紮成的狗來表示祭拜他。所以天地不言仁,不爭仁,滋養着萬物,不求萬物回報他。 聖人不會説自己多麼仁厚,為百姓做了事情,不需要百姓用芻狗那些來回報他,所以聖人不言仁,不爭仁,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回報。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

聖人對待(宇宙學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則是按規律來加以處理,且這種規律也是“天地”的規律。規律與規律在本質上是平等的、相同的。聖人即是發現和認知世界的先驅,也即是人中之一。

老子以風箱來作了比喻:從表面現象來看,風箱在不停地被運作着,然而在整個運作過程中,風箱中間的“軸”卻總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對穩定,這個軸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老子以此比喻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這個“中”都同樣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確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就是找到了該事物的本質的方面。這種去找到事物的“中”的辦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謂“中而用之”,這個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 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有人認為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裏。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説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萊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並不是道家創始人。

標籤:芻狗 萬物 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