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帮

位置:首页 > 教育 > 

肤受之诉是什么意思?

教育2W

意思是: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

肤受之诉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肤受之诉

成语发音:fū shòu zhī sù

成语解释: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

成语出处:《论语 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成语繁体:膚受之訴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肤受之愬 查看更多肤受之诉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你想外国人又不是包龙图,况且又不懂中国话,自然中了他的肤受之诉了。(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



翻译《论语》十二章。

本篇概述本篇共计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原文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作品赏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11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原文翻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作品赏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123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原文翻译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作品赏析“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原文翻译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作品赏析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原文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原文翻译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作品赏析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原文翻译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原文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原文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作品赏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128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注释(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原文翻译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作品赏析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原文翻译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作品赏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1210 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4)”

注释(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原文翻译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作品赏析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1211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 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原文翻译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作品赏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1212 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子路无宿诺(4)。

注释(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原文翻译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作品赏析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1213 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注释(1)听讼:讼,音sòng,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原文翻译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原文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原文翻译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作品赏析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释(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原文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原文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作品赏析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原文翻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作品赏析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原文翻译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作品赏析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启发。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 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原文翻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作品赏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原文翻译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作品赏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原文翻译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作品赏析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12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注释(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原文翻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作品赏析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原文翻译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作品赏析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 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原文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原文翻译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作品赏析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这是君子之所为。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是)(非)不分 ,意思相反的四字词语;(枝叶)繁茂,什么怎么样的四字词语

1、8个:

白黑不分、混沌不分、泾渭不分、良莠不分、五谷不分

轩轾不分、玉石不分、皂白不分

2、枝繁叶茂

3、1186个:

爱莫之助、暧昧之情、安身之处、安身之地、安之若命

安之若素、鞍马之劳、岸谷之变、案牍之劳、暗昧之事

八拜之交、八斗之才、八荒之外、白圭之玷、白华之怨

白首之心、白头之叹、白屋之士、百城之富、百里之才

百年之柄、百年之好、百年之后、百年之业、百年之约

百舌之声、百世之利、百世之师、百岁之好、百岁之后

百岁之盟、百足之虫、柏舟之节、柏舟之誓、败鼓之皮

败军之将、拜赐之师、半面之交、半面之旧、饱学之士

抱柱之信、鲍鱼之次、鲍鱼之肆、杯羹之让、杯茗之敬

杯水之敬、杯水之谢、杯中之物、北鄙之声、北鄙之音

北斗之尊、北风之恋、北门之管、北门之寄、奔走之友

笔墨之林、必经之路、必由之路、必争之地、避之若浼

变色之言、摽梅之年、兵车之会、剥肤之痛、伯仲之间

搏牛之虻、逋慢之罪、逋逃之臣、逋逃之薮、不拔之志

不白之冤、不败之地、不测之祸、不测之忧、不测之罪

不臣之心、不逞之徒、不次之迁、不次之位、不费之惠

不根之论、不根之谈、不轨之徒、不讳之朝、不讳之路

不讳之门、不惑之年、不羁之才、不羁之民、不及之法

不急之务、不教之教、不解之仇、不解之缘、不经之说

不经之谈、不经之语、不刊之典、不刊之论、不刊之书

不刊之说、不了了之、不毛之地、不牧之地、不奈之何

不迁之庙、不情之请、不赏之功、不时之须、不时之需

不识之无、不食之地、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速之客

不腆之仪、不挑之祖、不祧之宗、不祧之祖、不舞之鹤

不祥之兆、不义之财、不易之典、不易之论、不虞之誉

不正之风、不治之症、布衣之交、才墨之薮、采薪之患

采薪之疾、采薪之忧、菜蔬之色、参商之虞、粲花之论

仓卒之际、藏之名山、操之过蹙、操之过激、操之过急

操之过切、曹社之谋、恻怛之心、恻隐之心、豺狐之心

豺狼之吻、昌亭之客、长久之计、长舌之妇、长夜之饮

超世之才、车笠之盟、趁人之危、成风之斫、成人之美

成人之善、承天之祜、承天之佑、承天之佑、城下之盟

城下之辱、乘人之危、嗤之以鼻、池鱼之祸、池鱼之虑

池鱼之殃、迟暮之年、持久之计、持平之论、持之以恒

持之有故、尺寸之柄、尺寸之地、尺寸之功、尺泽之鲵

齿牙之猾、赤子之心、充闾之庆、虫鱼之学、畴咨之忧

出内之吝、出纳之吝、出头之日、初生之犊、刍荛之见

刍荛之言、杵臼之交、楚歌之计、楚囊之情、楚越之急

处之泰然、穿窬之盗、喘息之间、床笫之私、吹灰之力

炊臼之戚、炊臼之痛、垂暮之年、唇齿之邦、莼鲈之思

踔绝之能、大而化之、大方之家、大雅之堂、儋石之储

旦夕之间、旦夕之危、弹丸之地、弹指之间、淡然处之

淡然置之、当立之年、当务之急、当之无愧、当之有愧

倒悬之急、倒悬之苦、倒悬之危、蹈厉之志、盗跖之物

道傍之筑、道义之交、得意之色、得意之作、等而上之

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闲之辈、地主之仪、地主之谊

帝辇之下、点睛之笔、点头之交、阽危之域、钓游之地

鼎足之势、东床之选、东道之谊、东观之殃、东南之宝

东南之美、东南之秀、东山之志、董狐之笔、动之以情

栋梁之才、栋梁之材、斗筲之器、斗筲之人、斗升之水

独到之处、独得之见、笃而论之、度外之人、断袖之宠

断袖之癖、断织之诫、对症之药、顿腹之言、遁天之刑

多故之秋、多事之秋、多鱼之漏、咄嗟之间、鹅湖之会

饿虎之蹊、儿女之情、而立之年、尔汝之交、耳食之论

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顺之年、二姓之好、发棠之请

伐冰之家、伐性之斧、反哺之情、反哺之私、反间之计

返哺之恩、泛泛之交、泛泛之人、泛泛之谈、方便之门

方寸之地、方外之人、非常之谋、非分之财、非分之念

非分之想、匪石之心、诽谤之木、肺腑之言、分寸之末

分而治之、分内之事、丰屋之过、丰屋之祸、丰屋之戒

风尘之变、风尘之会、风雷之变、风木之悲、风木之思

风云之志、风中之烛、风烛之年、葑菲之采、逢君之恶

肤受之诉、肤受之愬、肤受之言、斧钺之诛、俯仰之间

釜中之鱼、父母之邦、付之丙丁、付之东流、付之度外

付之梨枣、付之一炬、付之一叹、付之一笑、妇人之仁

负手之歌、负俗之讥、负俗之累、负薪之忧、缚鸡之力

腹背之毛、腹心之患、腹心之疾、覆车之轨、覆车之鉴

覆车之戒、覆盆之冤、覆盂之安、覆舟之戒、盖世之才

干城之将、干父之蛊、甘棠之爱、甘棠之惠、甘之如荠

甘之如饴、甘之若素、感旧之哀、感慨系之、旰食之劳

高山仰之、膏肓之疾、膏火之费、膏腴之地、缟纻之交

割臂之盟、割股之心、割襟之盟、隔世之感、庚癸之呼

公之于众、狗吠之惊、狗吠之警、苟且之心、姑妄听之

姑妄言之、古稀之年、股肱之力、股掌之上、骨鲠之臣

鼓盆之戚、故人之意、顾复之恩、瓜李之嫌、瓜田之嫌

寡人之疾、管鲍之交、贯鱼之次、贯鱼之序、归之若水

桂玉之地、国之干城、过江之鲫、过庭之训、害群之马

寒泉之思、汗马之功、汗马之劳、濠梁之上、好色之徒

好生之德、好事之徒、好自为之、好自为之、浩然之气

何罪之有、河梁之谊、河山之德、河鱼之疾、涸辙之鲋

赫赫之功、赫赫之光、赫斯之威、鹤鸣之士、恨之入骨

亨嘉之会、横草之功、鸿鹄之志、鸿渐之仪、鸿渐之翼

后车之戒、后顾之忧、后进之秀、后来之秀、后起之秀

呼吸之间、呼之欲出、狐虎之威、狐鼠之徒、狐听之声

狐兔之悲、胡越之祸、瑚琏之器、虎狼之势、花甲之年

化外之民、画一之法、怀土之情、缓兵之计、患难之交

黄垆之痛、黄泉之下、黄台之瓜、麾之即去、回春之术

回天之力、悔之不及、悔之晚矣、悔之无及、惠然之顾

祸福之门、鸡豚之息、屐齿之折、绩学之士、箕山之操

箕山之风、箕山之节、箕山之志、箕帚之使、即兴之作

极而言之、急人之困、急人之难、集矢之的、掎角之势

计然之策、计然之术、计无付之、计无复之、计无所之

记问之学、纪群之交、季常之惧、季常之癖、季孟之间

季孙之忧、济世之才、葭莩之亲、兼而有之、兼人之勇

蒹葭之思、蹇之匪躬、姜桂之性、将伯之呼、将伯之助

将相之器、交臂失之、浇瓜之惠、骄兵之计、胶鬲之困

嗟来之食、疥癣之疾、今昔之感、金兰之交、金兰之契

金兰之友、金人之缄、金人之箴、金石之策、金石之功

金石之计、金石之坚、金石之交、金石之言、金汤之固

金屋之选、金玉之言、进身之阶、晋阳之甲、浸润之谮

经国之才、经济之才、经世之才、经验之谈、荆山之玉

惊弓之鸟、惊弦之鸟、精锐之师、井底之蛙、井蛙之见

敬而远之、纠合之众、九年之储、九年之蓄、九泉之下

九世之仇、九五之尊、久而久之、酒色之徒、臼杵之交

居之不疑、局外之人、举手之劳、拒之门外、涓埃之力

涓滴之劳、狷介之士、眷眷之心、谲怪之谈、君子之交

坎井之蛙、埳井之蛙、亢极之悔、可乘之机、可乘之隙

硁硁之愚、孔孟之道、口耳之学、口腹之累、枯骨之馀

枯朽之余、枯鱼之肆、胯下之辱、狂瞽之言、馈贫之粮

昆弟之好、昆山之玉、困而学之、来之不易、兰芷之室

老之将至、乐昌之镜、雷霆之怒、缧绁之忧、累卵之危

犁牛之子、礼仪之邦、理之当然、立谈之间、立锥之地

立足之地、连城之璧、连理之木、灵蛇之珠、凌霄之志

凌云之志、令原之戚、溜之大吉、溜之乎也、六尺之孤

六尺之讬、六合之内、龙断之登、龙胡之痛、笼中之鸟

聋者之歌、漏网之鱼、鲁卫之政、路叟之忧、履霜之戒

率土之滨、掠人之美、略识之无、罗之一目、麦丘之祝

毛发之功、贸首之仇、贸首之雠、眉睫之祸、眉睫之内

媒妁之言、美芹之献、门户之见、门户之争、门闾之望

梦熊之喜、弥留之际、靡靡之乐、靡靡之声、靡靡之音

米粒之珠、免怀之岁、灭顶之灾、鸣鹤之应、冥漠之都

冥漠之乡、命世之才、磨盾之暇、末路之难、末如之何

莫逆之交、莫之与京、漠然置之、默而识之、母难之日

木梗之患、目睫之论、内顾之忧、内助之贤、难言之隐

逆耳之言、啮臂之好、牛角之歌、牛口之下、牛蹄之涔

牛蹄之鱼、牛之一毛、弄瓦之喜、弄璋之喜、偶一为之

盘龙之癖、盘石之安、盘石之固、磐石之安、磐石之固

皮相之见、皮相之谈、匹夫之谅、匹夫之勇、贫贱之交

贫贱之知、品而第之、凭几之诏、破瓜之年、破桐之叶

破竹之势、匍匐之救、蒲鞭之罚、蒲柳之质、蒲柳之姿

朴斫之材、普天之下、七步之才、期颐之寿、欺人之谈

祁奚之荐、祁奚之举、杞国之忧、杞人之忧、杞天之虑

杞梓之林、绮纨之岁、弃之敝屣、弃之度外、弃之可惜

千金之家、千金之子、千里之任、千里之志、千里之足

前车之鉴、黔驴之计、黔驴之技、强弩之极、强弩之末

乔迁之喜、乔松之寿、切肤之痛、切骨之仇、挈瓶之知

挈瓶之智、秦晋之好、秦庭之哭、琴瑟之好、寝丘之志

青蝇之吊、擎天之柱、磬石之固、穷日之力、穷途之哭

丘山之功、秋毫之末、秋豪之末、求全之毁、求之不得

区区之众、趋之若骛、趋之若鹜、劬劳之恩、取而代之

去就之分、权宜之策、权宜之计、拳拳之枕、犬吠之盗

犬吠之警、犬马之报、犬马之诚、犬马之疾、犬马之决

犬马之劳、犬马之力、犬马之恋、犬马之年、犬马之养

却之不恭、雀鼠之争、燃眉之急、燃萁之敏、染丝之变

攘人之美、绕梁之音、人情之常、人之常情、人中之龙

仁义之兵、仁义之师、容膝之地、如天之福、如之奈何

入幕之宾、若敖之鬼、弱水之隔、塞翁之马、三寸之舌

三夫之对、三夫之言、三谏之义、三年之艾、三迁之教

桑间之音、桑间之咏、桑间之约、桑土之防、桑土之谋

桑榆之景、桑中之喜、桑中之约、丧家之狗、丧家之犬

丧明之痛、杀身之祸、伤弓之鸟、烧眉之急、身外之物

神到之笔、神而明之、神来之笔、神至之笔、生财之道

生而知之、生花之笔、生死之交、鼪鼯之径、鼪鼬之迳

渑池之功、绳墨之言、绳之以法、尸鸠之平、失之东隅

失之交臂、诗礼之家、诗礼之训、诗庭之训、十日之饮

十之八九、矢石之难、世俗之见、市道之交、市井之臣

市井之徒、是非之心、舐犊之爱、嗜痂之癖、收之桑榆

手泽之遗、手足之情、首丘之情、首善之地、首善之区

书生之见、倏忽之间、鼠雀之辈、鼠雀之牙、束之高阁

束之高屋、霜露之悲、霜露之病、霜露之辰、霜露之感

霜露之思、水火之中、瞬息之间、丝发之功、思所逐之

四方之志、四时之气、四战之地、四战之国、驷之过蠙

驷之过隙、俟河之清、松柏之茂、松柏之寿、松柏之志

松筠之节、松乔之寿、隋侯之珠、损之又损、他山之石

泰然处之、贪天之功、唐虞之治、堂而皇之、倘来之物

傥来之物、滔天之罪、韬晦之计、饕餮之徒、逃之夭夭

桃李之教、桃李之馈、桃之夭夭、绨袍之义、天夺之年

天夺之魄、天府之国、天假之年、天伦之乐、天壤之别

天壤之隔、天人之际、天渊之别、天渊之隔、天之骄子

天之僇民、天之戮民、天作之合、田父之功、听之任之

通家之好、投鼠之忌、投梭之拒、投桃之报、屠龙之伎

屠龙之技、推而广之、吞舟之鱼、托骥之蝇、托之空言

脱缰之马、橐驼之技、瓦合之卒、瓦影之鱼、万全之策

万全之计、万人之敌、万物之灵、亡国之器、亡国之社

亡国之声、亡国之音、亡命之徒、亡羊之叹、王佐之才

罔极之恩、忘年之好、忘年之交、忘年之契、忘形之交

忘形之契、望云之情、韦弦之佩、违心之论、尾生之信

未定之天、未竟之志、未形之患、渭阳之情、文武之道

文献之家、刎颈之交、问罪之师、瓮天之见、瓮中之鳖

蜗角之争、乌合之众、乌集之交、乌集之众、乌衣之游

屋乌之爱、无耻之尤、无方之民、无服之丧、无服之殇

无稽之谈、无稽之言、无价之宝、无疆之休、无米之炊

无名之璞、无名之朴、无名之师、无人之地、无人之境

无任之禄、无如之何、无如之奈、无私之光、无所用之

无妄之福、无妄之祸、无妄之忧、无妄之灾、无为之治

无形之罪、无须之祸、无涯之戚、无衣之赋、毋望之福

毋望之祸、吴市之箫、梧凤之鸣、梧鼠之技、五尺之童

五尺之僮、寤寐求之、希世之宝、希世之才、希世之珍

稀世之宝、席上之珍、隙穴之窥、下车之始、先见之明

先入之见、纤介之祸、纤介之失、纤芥之疾、弦外之响

弦外之意、弦外之音、衔橛之变、衔橛之虞、献曝之忱

向平之原、向平之愿、象牙之塔、霄壤之别、霄壤之殊

崤函之固、小大由之、小康之家、偕生之疾、心腹之病

心腹之患、心腹之疾、心腹之交、心腹之忧、心乡往之

心向往之、星星之火、刑于之化、刑余之人、行之有效

熊罴之士、玄之又玄、悬车之年、悬车之岁、癣疥之疾

血光之灾、血气之勇、训格之言、压卷之作、延津之合

言外之味、言外之意、言之不预、言之成理、言之过甚

言之无物、言之有故、言之有礼、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言之凿凿、岩穴之士、盐梅之寄、晏开之警

燕岱之石、燕雀之见、燕雀之居、仰之弥高、养生之道

药石之言、要而论之、要而言之、要害之地、曳兵之计

邺架之藏、一臂之力、一朝之忿、一朝之患、一得之功

一得之见、一得之愚、一定之规、一饭之德、一方之任

一夫之勇、一夫之用、一狐之掖、一狐之腋、一己之见

一己之私、一技之长、一家之辞、一家之计、一家之学

一家之言、一家之作、一剑之任、一箭之地、一箭之遥

一介之才、一介之善、一介之士、一孔之见、一篑之功

一面之词、一面之辞、一面之交、一面之款、一面之识

一面之雅、一面之缘、一命之荣、一目之士、一念之差

一念之误、一偏之见、一偏之论、一丘之貉、一邱之貉

一人之交、一日之长、一日之长、一日之雅、一射之地

一时之权、一时之秀、一时之选、一世之雄、一席之地

一线之路、一笑了之、一笑置之、一以贯之、一隅之地

一隅之见、一隅之说、一之为甚、一之谓甚、一之已甚

一枝之栖、一字之师、一走了之、衣裳之会、疑似之间

以意为之、逸群之才、意料之外、溢美之辞、溢美之言

溢美之语、薏苡之谤、薏苡之谗、茵席之臣、引玉之砖

鹰犬之才、盈满之咎、用武之地、用之不竭、尤而效之

由衷之言、有生之年、有识之士、有事之秋、有志之士

于飞之乐、鱼米之地、鱼米之乡、渔人之利、渔翁之利

逾淮之橘、榆次之辱、榆枋之见、雨露之恩、喻之以理

元元之民、月露之体、云泥之别、云泥之差、云霓之望

云树之思、运之掌上、再造之恩、在陈之厄、在色之戒

在天之灵、糟糠之妻、凿空之论、章句之徒、折冲之臣

折而族之、者也之乎、针芥之合、针芥之契、针芥之投

枕干之雠、正始之音、正正之旗、郑卫之音、之乎者也

之死不渝、之死靡二、之死靡他、之死靡它、芝兰之室

知己之遇、知命之年、知人之明、知遇之恩、咫尺之功

咫尺之书、致之度外、置水之情、置之不顾、置之不理

置之度外、置之高阁、置之脑后、置之死地、置锥之地

中冓之言、中庸之道、终天之恨、终焉之志、钟鼎之家

钟鼓之色、众矢之的、众怨之的、舟水之喻、肘胁之患

肘腋之患、朱陈之好、诛心之论、珠翠之珍、竹马之交

竹马之友、逐臭之夫、麈尾之诲、杼柚之空、柱石之坚

祝鮀之佞、转瞬之间、转眼之间、锥刀之利、锥刀之末

自新之路、自知之明、总而言之、总角之好、总角之交

祖龙之虐

翻译论语《颜渊》 二十二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众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败军之将不如丧家之犬是什么意思?

丧家之犬: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典 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到郑国时, 与弟子们走散。这时有个郑国人对子贡 说:“东门有一^人,额头长得像尧,颈 项长得像皋陶,肩膀长得像子产,自腰以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 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 为伍。

’ ”下比禹短三寸,神情疲惫,像只丧家之 犬。”子贡见到孔子后,把这番话如实告 诉了他。孔子欣然笑着说:“说我像尧啊 像舜啊我看未必,说我惶惶如丧家之犬, 倒真有点儿神似。”。

管理的涵义是什么?包含哪几层意思?

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管理的核心是人。

管理的真谛是聚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充分运用管理的功能,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

企业管理的内容:1、计划管理 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计划管理体现了目标管理。 2、组织管理 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3、物资管理 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组织采购、供应、保管、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 4、质量管理 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 5、成本管理 围绕企业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6、财务管理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 7、劳动人事管理 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8、营销管理。是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促销和分销的管理。9、团队管理。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部门,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10、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管理模块。

标签:肤受之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