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帮

位置:首页 > 教育 > 

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是什么意思?

教育5.22K

意思是:姑:暂且。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成语发音:jiāng yù qǔ zhī,bì gū yǔ zhī

成语解释:姑:暂且。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成语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查看更多将欲取之,必姑予之的近义词>>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什么意思

意思是想要打败它,一定要暂且帮助它。想要(在他人身上)取得利益,必然要先给予(他)一些利益 。

出自——战国时期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原文:《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

译文: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先给予他。不如国君给直播土地使他骄傲,那么君王为什么要放弃天下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独自使我国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

扩展资料: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

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里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韩非,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利害关系而仁爱教化辅之。

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经整理之后又辑为各种寓言集,如《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即是。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子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是什么意思?

1、这两句话应该是: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2、意思是:

想要打败它,一定要暂且帮助它。想要(在他人身上)取得利益,必然要先给予(他)一些利益 。

3、【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

4、《韩非子•说林上》作者简介

⑴、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

⑵、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议韩王采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采纳。

⑶、后来韩非的著作如《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十分欣赏韩非的才识,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韩国,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

⑷、韩非到秦后,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狱中服毒而死。但韩非的政治主张却为秦始皇所实践。韩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⑸、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这时期经历了春秋以来约300年的战争动乱局面,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巩固,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初步确立。

⑹、要求出现一个统一的安定发展的政治局势,成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韩非的哲学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

⑺、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苟况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

⑻、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⑼、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什么意思快

要想夺取些什么,必须暂且先给些什么。

《道德经》中同样也说出了这样一种道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那句话意思就是说想要收获他,先扩张,想要削弱它,先增强他。想废除他,先推举他,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这一种智慧,很多人很难发现出来其中的端倪。因为《道德经》中所提倡的除了欲擒故纵这一个智慧之外,更多的是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极限,当一个事情到达一定极限的时候一定会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

扩展资料

从通俗的一个角度去理解的,想要消灭一个人,先让一个人膨胀。当它过度膨胀的时候,必然会走向灭亡,所以说道德经中所阐述的智慧,就是想要毁灭一个东西的时候,先让一个东西去丰满。从另一个角度也提倡了,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也不要让自己太过于盈满。

这是一种策略,如果我们想毁灭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用这一种方法。竟然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那么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防止自己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