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幫

位置:首頁 > 教育 > 

口血未乾是什麼意思?

教育5.76K

意思是: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口血未乾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口血未乾

成語發音:kǒu xuè wèi gān

成語解釋: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成語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訂盟約不久就毀約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屍骨未寒檢視更多口血未乾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口血未乾,宋人背盟,寡人伐之。(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



口血未乾的成語解釋

【漢字書寫】 :口血未乾

【漢語注音】 :kǒu xuè wèi gān

【成語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

【成語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剛訂盟約就毀約,多用來指口頭訂立盟約。

【口血未乾的意思】 :口血:飲血或用血塗於口旁,是古代結盟的一種儀式。古代的人歃血為盟,結盟的人嘴上塗上牲畜的血以示誠信。這裡指血還沒有幹就毀約了,形容立盟的時間很短就背棄盟約毀約了。

【口血未乾的近義詞】 :墨汁未乾、屍骨未寒、見異思遷;

【口血未乾的反義詞】 :始終不渝、一如既往 、忠貞不二、忠心耿耿;

【口血未乾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楚兩國都想爭奪鄭國,晉國便聯合了七個國家一起進攻鄭國,鄭國派出使者希望可以講和。晉軍首領荀偃主張困住鄭國,待楚國前來救援鄭國的時侯聯軍打敗楚軍後再講和收穫更大。但聯軍認為講和後退兵楚國會來攻打鄭國,待他們兩敗俱傷的時侯聯軍很容易就能打敗楚軍。於是晉軍代表和鄭國代表簽訂了盟約,鄭國的卿士公子騑參加了盟誓。晉軍代表讀完盟約後說:“鄭國今後若不聽從晉國便會遭到上天的'懲罰。”公子騑聽後馬上說道:“鄭國夾在兩個大國之間,今後我們肯定服從大國,如果大國侵略鄭國也會遭到上天的懲罰。”果然在結盟後楚國為了此事向鄭國問罪來了,眼見楚軍一步步逼近,鄭國上下十分緊張,這時公子騑建議跟楚國議和結盟,有的大臣認為剛跟晉國結盟,口血未乾如何能違背盟約呢?公子騑解釋道:“我們在跟晉國結盟的時侯我說服從大國,楚國是大國當然也可以結盟呀。”大家覺得有道理便又派出使者跟楚國講和,定立了盟約。楚軍這才退兵回營。

【口血未乾例句】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口血未乾,宋人背盟,寡人伐之。”

清.王韜《淞濱瑣話.金玉蟾》:“嫁娶之盟,姆所親許,天日臨其上,鬼神鑑其旁,口血未乾,想或不負。”

蔡東藩《民國演義》第六十八回:“與同舟堅約,擁護共和,口血未乾,賣友自絕,罪五。”

【口血未乾造句】

我們在小的時侯總會拉勾勾做一些約定,不過很多時侯口血未乾便都忘到腦後了。

小兩口過日子免不了做些常規上的約定,但經常都是口血未乾轉個身就又不記得了。

口血未乾的意思

題庫內容:

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成語出處: 《 左傳 ·襄公九年》:“與大國盟, 口血未乾 而背之,可乎?”

成語例句: 口血未乾 ,宋人背盟, 寡人 伐之。

注音: ㄎㄡˇ ㄒㄧㄝ ˇ ㄨㄟˋ ㄍㄢ

口血未乾的近義詞: 屍骨未寒寒:變冷。屍骨尚未冷透。指人剛死不久。

成語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訂盟約不久就毀約

感情.色彩: 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 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英語翻譯: before the blood of the oath is dry (breaking an oath which is just made)

口血未乾成語故事_成語“口血未乾”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釋義】口血:飲血或用血塗於口旁,是古代結盟時的一種儀式。嘴上塗的血還未乾。形容立盟未久,隨即毀約。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九年》。

公元前64年,晉悼公拜荀偃為主師,聯合魯、齊、宋、衛、曹等諸侯國攻打鄭國。鄭國處於四面夾擊之中。

晉悼公命令各國諸侯道:“大家修整好你們的作戰器具,把乾糧準備得充足,把兵士中年齡老的和小的送回去,讓有病的到虎牢(今河南滎陽)去休養,寬免一些犯有過錯的人。大家同心合力,包圍鄭國。”

鄭僖公害怕了,便派人求和。

在此之前,鄭國表現出親近楚國傾向,所以引起晉國的不滿,這次才糾合各國來攻打鄭國,以示懲罰,因為晉國和楚國一直是互相爭鬥、互相猜疑和敵對的,這次表面是攻打鄭國,其實,矛頭是指向楚國的。

因此,晉國的三軍主帥荀偃便獻計說:“我們現在先完成對鄭國的四面包圍,等到楚國人來救鄭國時,我們乘勢打敗楚國。否則,就不可能真正地談和。”晉國另一位將軍說:“我們現在就應與鄭國人結盟,然後撤兵。鄭國與我們結盟,楚國肯定不滿意,我們恰好用這個辦法激怒楚國去攻打鄭國,從而拖垮楚國,那時,我們再聯合各路精銳部隊,迎擊楚軍,楚國就吃不消了。這樣,比急於馬上就跟鄭國人決戰要說得:晉國出於打敗楚國的策略上的需要,加上各諸侯國都不願打仗,於是便在戲地(在今河南登封縣嵩山北)與鄭國結盟而休戰。

結盟時,鄭國的大臣們隨從鄭僖公,晉國的士莊子起草盟書,書中說:“鄭國今後如對晉國不唯命是從,或者三心二意,就要受到上天的懲罰。”

鄭國的公快步向前,頗為不滿地說:“上天降禍給鄭國,讓我們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中間,而大國不但對我們不友善,反而脅迫我們結盟,讓我們不得安寧,有苦無處訴說。從今以後,我們服從大國,大國如對鄭國發動戰爭,也將受到上天的懲罰。”

荀偃聽出了公子話裡有話,便說:“修改這篇盟辭吧。”

鄭國的公孫舍之也發言說:

“盟書已經報告給神靈了。如果還可以修改的話,那就意味著大國也是可以背叛的。”盟約就在這脣槍舌劍中締結了。

隨後,楚國果然轉而攻打鄭國。鄭國的子駟打算跟楚國講和。子孔等人擔心地說:“我們剛跟晉國結盟,(口血未乾而背之)訂盟歃血儀式嘴邊的血還沒有幹便違背它,行嗎?”子駟等人說:“盟辭本來就是說我們應‘跟隨和聽從強大的國家’。現在楚軍來了,晉國又不來救我們,那麼楚國就是強大的國家了;何況,我們是在要挾下舉行的盟誓,神靈認為這種盟誓沒有誠信,所以,我們違背這盟誓也是可以的。”

成語“口血未乾”出自哪裡?意思?

口血未乾詞目 口血未乾

發音 kǒu xuè wèi gān

釋義 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

示例 ~,宋人背盟,寡人伐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

標籤:口血未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