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幫

位置:首頁 > 學前教育 > 

古宮閒地少小巷小橋多作者

“古宮閒地少,小巷小橋多”作者是唐代杜荀鶴,詩句出自《送人遊吳》。“古宮閒地少,小巷小橋多”意思是:姑蘇城中屋宇相連,沒有很多空地,及時在水巷,也架滿了小橋。此詩是作者故人前往漫遊的吳縣途中,寫的一首送別詩。

古宮閒地少小巷小橋多作者

《送人遊吳》原文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翻譯:你到姑蘇時將會看到,那兒的人家房屋都臨河建造。姑蘇城中屋宇相連,沒有什麼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滿了小橋。夜市上充斥着賣菱藕的聲音,河中的船上,滿載着精美的絲織品。遙想遠方的你,當月夜未眠之時,聽到江上的漁歌聲,定會觸動你的思鄉之情。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於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描寫了蘇州小橋流水該詩的作者是誰?

描寫蘇州小橋流水的作者是杜荀鶴。

《送人遊吳》。

唐 杜荀鶴。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譯文。

你到蘇州就會發現,當地人家都在河上建房。

吳宮遺址建滿民居,空地極缺,而此地港漢河渠密佈,到處遍架木橋。

夜間集市在叫賣菱藕,遊船上載着衣着華麗的遊玩男女。

我知道遠方的你在月明不眠之夜,會把對我的思念寄託在漁歌聲中。

作品賞析

這首送別詩通過想象描繪了吳地秀美的風光,毫無離別時的傷感情緒,筆致新穎可喜,僅在結尾處輕輕點出送別之意。唐代的蘇州又稱吳郡。作者送人前往漫遊的吳縣,又叫姑蘇,是當時蘇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兒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絲織品聞名全國,還有不少古蹟,作品抓住這些特點,通過描繪,便把這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活托出來了。作者對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們讀來親切有味。

水巷小橋多誰的作品

水巷小橋多是唐代杜荀鶴的作品。這句詩出自杜荀鶴的古詩《送人遊吳》。

《送人遊吳》原文: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這首詩的意思是,你到姑蘇時將會看到,那兒的人家房屋都臨河建造。姑蘇城中屋宇相連,沒有什麼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滿了小橋。

夜市上充斥着賣菱藕的聲音,河中的船上,滿載着精美的絲織品。遙想遠方的你,當月夜未眠之時,聽到江上的漁歌聲,定會觸動你的思鄉之情。

蘇州,是水的故鄉,也是橋的王國,水與橋在這裏難解難分。遠古時候,先人在河上架木以渡,溝通人間的往來。直到唐代,蘇州城內外還都是木構橋樑,施以朱漆,於是就有了白居易的名句:“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宋代以後,木橋逐漸被石橋所取代,於是,武康石、青石或者花崗石的橋樑或橫渡或飛跨,綴連起水巷與運河兩岸。

那一彎半圓形的弧度倒映在水裏,既方便了過往的船隻,又平添了幾許水鄉的詩情畫意。長長短短,連接兩岸,福佑眾生,猶如這運河之水。

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時常有這種感覺,橋的一端是繁華市井,但若想回歸靜謐,那麼只消攀過這一彎,便可來到詩意的棲居之地了。

外鄉旅人,不論是誤打誤撞抑或是心心念念找尋的去處,無不滿足而歸。

水巷小橋多誰的作品?

水巷小橋多是杜荀鶴的作品。

原文: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賞析

寥寥幾句便涵蓋了蘇州兩大獨特之處——水巷與小橋。瞭解蘇州的人應該知道,蘇州城有一半都是由水串起來的,從夜景頗盛的七裏山塘到遊人如織的平江路,再到鮮有人知的胡廂使巷,水與巷子和諧相容、彼此依伴,河道縱橫,拱橋交錯。

在蘇州的街道上隨意逛逛,隨心拐進一個小巷子裏,踏在青石板小路上,環看四周樹木鬱鬱葱葱,黑頂白牆的院落錯落有致,你會感覺到一種深入骨髓的靜,不同於陰冷的肅靜,也有異於喧囂過後的寂靜,就只是靜,心靈都沉澱下來的那種靜謐。

很多人第一次來到蘇州,會覺得比起其他城市,蘇州少了一些浮躁之氣,多了幾分清幽和安逸,而這種清幽,便是來自蘇州獨特的巷子,來自鋪就巷子的青石板,也來自巷子裏那“庭院深深深幾許”的院落民宅。

古宮閒地少 水巷小橋多小篆怎麼寫

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出自杜荀鶴的《送人遊吳》。

送人遊吳

作者:杜荀鶴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擴展資料:

臨寫方法: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説:“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説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 “婉”和“通”雖僅二字,卻準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

因此,臨習篆書寫應以中鋒為主,中鋒立骨,中鋒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此乃正宗古法、風格神采所繫。否則,極易寫得板滯,要打破其板滯,用筆的虛靈是其關鍵。篆書的捉筆須掌虛而指實,運筆講求中含內斂、流暢通達,筆力藏於筆畫之中,使氣息浩浩然、綿綿然而首尾貫通。

清人朱和羹認為:“筆不虛,則欠圓脱,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此虛實兼到之謂也”,可謂得其三昧。一般説來,實筆,指用筆較為重而遲緩且墨濃;虛筆,指用筆較輕而急速且墨幹。用筆要虛實互出、潤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書的筆畫(線條)節奏鮮明,韻律生動,行氣貫通。

故而,書篆宜虛實相生、潤燥結合,宜圓轉澀進,澀而通暢,才能使線條渾厚、通暢而又古拙、虛靈,從而表現出圓通勁健的力度來,形成毛、澀、鬆、暢的藝術效果。此外,在臨摹過程中還要注意線條粗細穿插和變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勻。

當然,我們在臨習篆書的初級階段,首先要把篆書的字形和筆順搞清,不要以為其簡單而被忽視。到熟練之後,就可把注意力轉向用筆,關注用筆的骨力、虛實、疾澀、潤燥等細節,從而使臨習走向更高級階段,最終完成從形質向神采的過度。

小篆的特點:

1、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2、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3、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4、是上緊下鬆,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參考資料來源:小篆--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