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幫

唐太宗的知識

生活無憂,遇事盡開顏,生活的經驗知識庫,唐太宗專題精選為您精準分享唐太宗方面的知識內容,唐太宗知識大全,唐太宗知識精選,優質的唐太宗相關內容,愛生活的點滴,學會唐太宗方面的小竅門,唐太宗的知識內容,生活更精彩。

  • 大唐太宗李世民兄弟幾個

    大唐太宗李世民兄弟幾個

    大唐太宗李世民兄弟幾個的答案是:21個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李世民...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説的誰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説的誰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

  • 唐太宗是廟號還是諡號

    唐太宗是廟號還是諡號

    唐太宗是廟號,漢武帝是諡號。廟號是專用於皇帝死後在宗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商朝。皇帝的廟號一般以“祖”或“宗”結尾,而且標準明顯,有開拓之功的皇帝一般稱“祖”,有守成之德則一般稱“宗”,廟號大部分只有一...

  • 諫太宗十思疏是誰寫給唐太宗的奏章

    諫太宗十思疏是誰寫給唐太宗的奏章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

  • 唐太宗有多少個皇子

    唐太宗有多少個皇子

    唐太宗李世民有14個兒子。分別是皇后長孫氏生恆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楊妃生吳王李恪、蜀王李愔;陰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貞、江王李囂;韋妃生紀王李慎;楊妃生趙王李福;楊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蔣王李惲;後宮宮女...

  • 《諫太宗十思疏》是誰寫給唐太宗的奏章

    《諫太宗十思疏》是誰寫給唐太宗的奏章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

  • 唐太宗李世民有幾個兒子

    唐太宗李世民有幾個兒子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政治措施:1、任用人才。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

  • 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麗兵力有餘為何還失敗?

    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麗兵力有餘為何還失敗?

    李世民親征高麗為何還會失敗?李世民特別的着急,希望能夠一下子拿下高麗。李世民雖然兵力有餘,但是很明顯在兵力這一方面有一些不足夠。征伐高麗的過程中,李世民難免有一些操之過急,連續三次都沒有順利的打敗對方,這就説明...

  • 唐太宗考驗他想了一計(用2個梨平均分配)

    唐太宗考驗他想了一計(用2個梨平均分配)

    唐太宗如何計奪唐太宗為了考驗張公藝,所以馬上就拿了兩個梨,如果沒有辦法平均的分給每一個人,那麼就需要滿門抄斬,最終也會發現做的非常的不錯,直接就讓人把這些梨全部打成了碎末,然後做成了梨汁,大家都可以喝到一碗。李治總...

  • 唐太宗李世民怎麼死的

    唐太宗李世民怎麼死的

    1、唐太宗李世民是生病死的。2、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十三年,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3、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4、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

  • 武則天入宮十幾年為何始終不得唐太宗寵愛?

    武則天入宮十幾年為何始終不得唐太宗寵愛?

    武則天進宮十二年仍是才人,李世民為何不寵信她?武則天沒有得到唐太宗的寵愛,是兩個原因,首先兩人之間有着較大的年齡差距,再者李世民始終都會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極其殘忍之人,這和自己的仁愛仁德完全是不符合的。武則天在進...

  • 唐太宗是誰

    唐太宗是誰

    李世民。為人聰明果斷,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被立為皇太子。在同年的八月初九,李世民登入帝位。在貞觀二十三年,因病逝世。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誰的評價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誰的評價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出自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

  • 以人為鏡是唐太宗對大臣誰的評價

    以人為鏡是唐太宗對大臣誰的評價

    以人為鏡是唐太宗對大臣誰的評價的答案是:魏徵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一説在今河北省鉅鹿縣,一説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

  • 唐太宗的墓在哪兒呢

    唐太宗的墓在哪兒呢

    唐太宗的墓在昭陵,它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的主峯上。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周長60千米,佔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

  • 李恪作為隋煬帝外孫、唐太宗之子,為何最後蒙冤而死?

    李恪作為隋煬帝外孫、唐太宗之子,為何最後蒙冤而死?

    李恪作為李淵的孫子,楊廣的外孫,最後結局如何?這可能是得罪了小人,最終才會受到影響。雖然後期能夠沉冤得雪,奈何早已離開,這一種補償也沒有任何的作用。永徽元年唐太宗已經離開人世,那個時候就是唐高宗李治。李恪作為一...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大臣誰的評價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大臣誰的評價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大臣誰的評價的答案是: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選太子:為什麼是最不出眾的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選太子:為什麼是最不出眾的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選太子是最不出眾的李治是因為:1.政治角度,2.李治為人忠厚老實,3.他是一個沒有任何危險性的太子。自古以來這些大臣都會比較喜歡仁君,希望等到皇上上位之後能夠被自己所控制,因此在經過一番挑選之後,他就能夠順...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誰的評介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誰的評介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該句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 女皇武則天是如何誘惑唐太宗的?

    女皇武則天是如何誘惑唐太宗的?

    揭祕一代女皇武則天究竟是怎麼勾引李治的?武則天靠自己的絕世美顏,靠自己的才情,靠自己的聰明伶俐,最終就能夠得到唐太宗的寵幸。許多人都聽説過武則天,這也是我國非常有名的一位女皇帝,一開始嫁給李世民,後來就嫁給了李世...

  • 唐太宗最寵信的大臣

    唐太宗最寵信的大臣

    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李世民是唐朝歷史上第二個皇帝,也是最為出色的一個皇帝,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我們後來所知道唐朝盛世,李世民在用人方面是不拘一格的,不分他出身尊卑,只要有突出的才能,哪怕以前是針鋒相對的人,李世民也能夠把...

  •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樣死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樣死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具體死法並沒有詳細記載,最為流傳的兩種死法是死於丹藥和受傷。一種説法是,李世民人到中年,因早年征戰時留下的病痛和心理上的病痛,而迷上丹藥。唐太宗長期服用丹藥後,導致身體內毒素沉澱過多,最後毒發不治身...

  • 魏徵屍骨未寒,為何唐太宗會翻臉呢?

    魏徵屍骨未寒,為何唐太宗會翻臉呢?

    李世民與魏徵為什麼會反目呢?這自然就需要從魏徵的諫言説起。魏徵為什麼會聞名全天下,是因為一直敢於進諫,這並不是普通的進諫,而是當着文武百官讓李世民下不了台面甚至連口水都噴到皇帝的臉上。為什麼要選擇這麼做?並不...

  • 唐太宗論止盜文言文翻譯

    唐太宗論止盜文言文翻譯

    《唐太宗論止盜》出自《資治通鑑》,由司馬光所著。唐太宗:李世民。上與羣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譯文:皇上與羣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的人請求使用嚴厲的...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誰的讚揚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誰的讚揚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