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幫

位置:首頁 > 歷史文化 > 

竊符救趙是什麼時期的歷史典故?

竊符救趙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歷史典故。想要了解這起歷史事件,首先要了解信陵君魏無忌這個人。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兄弟,封地於信陵。

竊符救趙是什麼時期的歷史典故?

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商丘寧陵縣附近。史記記載:公子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意思就是説信陵君魏無忌胸懷仁義,不恥下交。不管別人是賢者還是不肖者,他都能做到謙虛對待。

不會因為自身的富貴,而看不起別人。從這裏面我們就能看出信陵君魏無忌的為人。他平等待人,一視同仁。

不會因為自己是諸侯之子,就覺得高人一等。不會因為別人身份卑微,就鄙視他人。他尊重所有人,並且謙遜對待所有人。

這是一種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以富貴貧賤而轉移。這種基礎於高尚人格,一視同仁的平等心態。別説放在兩千年前的古代。

就是放在現在這個時代,都是十分難得的。信陵君竊符救趙這件事,發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當時屬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六國日亟。趙國首都被圍甚急,諸侯都被秦國的兵威所懾,不敢援助。就魏國來説,脣亡齒寒,救鄰即自救。

信陵君認識了這一點,才不惜冒險犯難,竊符救趙,抗擊秦兵。文章以一連串的生動情節,描寫信陵君與他的門客的事蹟,充分表現了信陵君“下士”與“不敢以其富貴驕士”的高尚品格。宴請夷門抱關者侯嬴以及侯嬴為信陵君策劃“竊符救趙”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為中心事件來寫,寫得極為詳盡,也極為精彩。侯生年老家貧,是一個地位卑下的“夷門監者”,在當時的社會中,這樣的人是為世俗所不齒的。

然而,信陵君聽説他是個賢者,就“往請,欲厚遺之”,侯生“修身潔行”不肯受。信陵君就專為他“置酒大會賓客”,並親自趕車去迎接他,還為他趕車到屠户中拜訪朋友朱亥,而侯生見朱亥後,卻“俾倪,故久立與客語”。這時,“從騎皆竊罵侯生”,而“公子色終不變”。到家後,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贊賓客”,並且“為壽侯生前”,待侯生為上賓。

這一系列的行動,沒有絲毫勉強。侯生對信陵君多方試探,信陵君表現出來的只是“執轡愈恭”“顏色愈和”“色終不變”。信陵君這種禮賢下士的真誠態度,深深感動了侯生,侯生終於把信陵君當成了知己,願為他謀劃,併為他獻身。

這篇作品的情節是十分生動而感人的,作者對材料的處理頗費匠心,結構很完整,又不平鋪直敍,而是曲折迴環,波浪起伏。如宴請侯生一段,公子為侯生“置酒大會賓客”,當公侯將相已“坐定”後,公子卻親自趕車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門侯生”,情節頓生波折;侯生坐車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車騎過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見朱亥後又故意“久立、與其客語”,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再如“竊符救趙”一段中,邯鄲被圍,趙王求救於魏,魏王派晉鄙領兵救趙。

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説:“諸侯有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於是魏王“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使文章再生波折。公子力勸魏王救趙,“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公子無奈,決心“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這等於以卵擊石,人們不能不為公子擔心。公子“行過夷門,見侯生”,“辭決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説:“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情節發展到這裏為之一頓。

公子“行數裏,心不快”,以為“我豈有所失哉?”於是“復引車還,問侯生”,文章又一波折,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為公子策劃“竊符救趙”,並推薦朱亥同行。人們預感到情節發展的前景:為了救趙存魏,屢立戰功、受人崇敬的老將軍晉鄙不得不被殺,真是驚心動魄,不能不使人為之心動。

標籤:符救 趙是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