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帮

位置:首页 > 教育 > 

社稷之臣是什么意思?

教育6.05K

意思是: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春秋时对作大国附庸的小国的称谓。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社稷之臣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社稷之臣

成语发音:shè jì zhī chén

成语解释: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春秋时对作大国附庸的小国的称谓。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社稷之器 查看更多社稷之臣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若论此子,乃社稷之臣,栋梁之材。”



是社稷之臣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这是鲁国的臣属。

是:代词,“这”的意思,这里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原文节选: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

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作品出处: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氏将伐颛臾

"是社稷之臣也"中"是"是什么意思

“是”:代词,这,指颛臾。这个话的意思是:这是鲁国的臣属。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的《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节选: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译文: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

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

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继续说“冉有啊,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站不稳却不扶着,要跌倒了却不搀着,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

况且,你的话不正确。老虎和独角犀从笼子里出来了,龟板和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了,这又是谁的责任呢?”孔子引经据典,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弟子发出请问,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弟子。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严重的失职。

是社稷之臣也是的意思

问题一:是社稷之臣也。这句话什么意思?此句选自《季氏将伐颛臾》,错了一个字: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为,表疑问语气!

问题二:是社稷之臣也的之什么意思都是虚词

之~在这里应该翻译成“的”的意思。

则,感觉只是一个转折的语气

问题三: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中的以什么意思大神们帮帮忙是倒装句,宾语前置原句语序为:以何伐为 以: 用,拿

求采纳

问题四:是社稷之臣也 出自那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标签:之臣 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