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帮

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牧神午后作者是谁?

克劳德·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为管弦乐曲,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

该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

牧神午后作者是谁?

克劳德·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远离这一称谓。克劳德·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前奏曲》、《练习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克劳德·德彪西的音乐虽然是标题性的,但它不企图讲述一个故事或某些特定的情感,而是创造一种符合作品主题、标题的“情绪”、气氛。对克劳德·德彪西影响最大的不是音乐而是文学,他经常到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沙龙流连。

克劳德·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他也是曼纽夫妇的头一胎。曼纽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海员。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克劳德·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Clementine)家。

虽然克劳德·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才能。克莱门汀为克劳德·德彪西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于七岁开始学习钢琴。除了作曲、教学外,德彪西也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由于他的评论立场中肯,言辞锋利,相当受人尊敬,曾出版乐评集。

由于此时巴黎美术界的发展正值颠峰状态,雷诺瓦、莫奈、塞尚等画家十分活跃,当时莫奈完成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而名噪一时,这便是印象主义、印象派等艺术形式用语产生的开端。再加上文学作品都以标榜"印象主义"为题材,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互相往来,对于音乐家有很大影响。德彪西遂将其理论应用到作品中,发展成为印象主义,成为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与完成者。

牧神午后作者是谁?

牧神午后的作者是“克劳德·德彪西作曲”。克劳德·德彪西,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牧神午后前奏曲为管弦乐曲,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

该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扩展资料:《牧神的午后》——L'Apres-midid'unFaune。我和我那些管弦系的同学一样,深爱这首德彪西(ClaudeDebussy)的管弦乐作品。我们喜欢重复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auriceRavel)那句名言:假如在临死之前有可能再听音乐的话,我要听《牧神的午后》。

和他们不同的是,我的生命已和这部管弦乐序曲紧密结合,乐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牵动着我身体中的每一根神经,控制着我血管中流动的每一滴血。

牧神午后作者是谁

《牧神的午后》小说作者是于睫。《牧神的午后》,作家于睫创作的小说。

文章始终贯穿着《牧神的午后》这首飘渺柔软的歌曲。

以小提琴专业学生于睫,齐歌的爱情为主线,从依赖到痛入骨髓的爱恋,从遗憾到奋身一搏的毁灭,不长的文章却写得动人心魄。犹如《牧神的午后》飘荡的水纹之下暗潮涌动。心理描写居多,人物刻画生动。齐歌性格开朗活泼,于睫性格阴郁。

齐歌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和独特的音乐感悟,两人既是情感的伴侣又是音乐的知己。有两个不同版本的结局,一是齐歌追随于睫并生活在一起,二是齐歌自杀,于睫在国外居住。

牧神午后法国作曲家谁写的

牧神午后大海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写的。德彪西是法国印象主义乐派的作曲家,他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

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获得了普遍的赞赏,是德彪西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大海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他以印象派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牧童的午后》的作者是?/

斯特芳·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牧神的午后》 (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著有《诗与散文》、诗集《徜徉集》等。

其中长诗《希罗狄亚德)(1875)、《牧神的午后》 (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马拉美生于巴黎一个官员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父亲和姐姐相继离开人世,只是在外祖母的怀中得到一些关怀。中学时代,马拉美迷上了诗歌。

1862年,马拉美开始发表诗歌,同年去英国进修英语。次年回到法国。 1866年,马拉美的诗歌开始受到诗坛的关注。

1876年,《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此后,马拉美在家中举办的诗歌沙龙成为当时法国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龙,一些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是他家的常客,如魏尔伦、兰波、德彪西、罗丹夫妇等等。因为沙龙在星期二举行,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

1896年,马拉美被选为“诗人之王”,成为法国诗坛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

前奏曲《牧神午后〉作者是谁

《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午后》启发而写的。

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作者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德彪西的世界充满了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语还休的言词,他的印象派音乐正如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那样,用鲜艳的色彩玩着光与影的游戏。 乐曲的开始部分,简单而无伴奏的长笛所吹出的旋律,仿佛是画布上刻画得十分分明的线条它显然是表现了诗人马拉美笔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洋洋曲调。牧神亲自吹奏的那懒洋洋而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天鹅绒般的圆号与木管声中,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竖琴声中。乐队的色彩纤丽而细腻,弦乐分声部奏出轻轻颤动的震音。

整个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气袭人,微风吹拂,牧神昏昏欲睡,梦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之中。

牧神的午后 德彪西

《牧神的午后》是德彪西最早的不朽名作,这首前奏曲作于1892—1894年,1894年12月22日由古斯塔夫·多莱(Gustave Doret, 1866—1943)指挥首演。此曲为马拉美的同名诗而作,原计划还要写间奏曲、终曲,此曲完成后,因已囊括了马拉美诗的内涵而放弃了原计划。

马拉美的诗描述西西里岛上,半人半羊的牧神午睡方醒,女妖玫瑰色的肌肤仿佛在他眼前飘动。

牧神顺这感觉追溯幻境,正想折苇笛吹奏时,突然见远处山泉旁草丛里,有雪白的肌肤在闪动,苇笛声徐缓悠扬,惊起泉畔的水鸟,女妖也纷纷潜入水中。牧神追赶过去,发现脚旁有两个意态慵懒的女妖正旁若无人地躺在那里。牧神抱起两人,隐入蔷薇丛中,女妖若隐若现,无所谓地心不在焉,牧神觉得手中的猎物四肢无力却不易抓住,“竟然不知陶醉地欢喜欲泪”。最后猎物逃脱,牧神却浮现拥抱美神维纳斯的幻影,身心疲惫下来,伏倒在热沙土上,再次要瞌睡。

诗作最后是“再见了,绝世美人,我望着你那移动的身影。”德彪西自己解说,他的这首作品是针对马拉美诗最后一行而作的阐释。“这首前奏曲,可以说是将马拉美的美丽诗篇自由地予以诠释而成,可是并没有涵盖全诗的意思。

或者可以说是以马拉美的诗串连成背景,烘托出牧神的种种欲望与幻想在午后郁热的暑气中蠢蠢欲动的情景。这以后,牧神因追逐逃遁的女妖而陷于极度的疲劳状态,然后昏然沉睡过去。在梦中,他感觉大自然的一切为他所拥有,也就是说,他的幻想在梦境中实现了。

”此曲是在半音阶阶进波状起伏的藤蔓形音型主题基础上,加入不同和声润色的10段变奏,也可把第一至第三部分(主题呈示+两个变奏)为呈示部,第四、五、六部分为发展部,第七部分为歌调形式的中间部,第八部分为结尾部。也就是说,此曲和谐地融合了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和歌调形式。

标签:牧神 午后 作者